快訊

院會才嗆卓榮泰!盧秀燕喊「為母則強、我不講誰來講」 助游顥挺過823

中職/PS女孩icash卡開賣8秒完售!邊荷律「親簽版」競標破2萬

78歲退休老闆賣房搬去養老院「不留一毛錢給兒女」卻遭驅逐無家可歸

《文化臺中》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定期出版之季刊,於1月、4月、7月及10月出刊,主題為臺中文創、社區營造、文學與閱讀、文化資產、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等,引領民眾親近、認識臺中豐厚的文化內涵。

文化臺中

追蹤
《文化臺中》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定期出版之季刊,於1月、4月、7月及10月出刊,主題為臺中文創、社區營造、文學與閱讀、文化資產、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等,引領民眾親近、認識臺中豐厚的文化內涵。
13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楊双子 陳佩芸

楊双子 以穿越時空的文字力量 為臺灣文學發聲

四月末,穀雨節氣,臺中中興大學校園內草木青翠。作家楊双子在母校接受臺中市政府頒發的榮譽獎章,以表揚她 在文學創作上的非凡成就。這所她度過8年求學歲月的學術殿堂,也曾成為小說人物登場的場景。中興湖落水、頂橋仔頭訪友,歷史在虛構與現實間穿梭廻旋,小說家用手中的筆穿越時空,一筆將讀者掃進80多年前如真似幻的場景裡。

67 雜誌
負責整個建築結構木造部分的大木作匠師尤財發 【圖‧陳洋森】

匠師讓老建築如獲新生

  在工地現場忙進忙出,無畏風吹日曬,每日揮灑著無數的汗水,不敢絲毫怠慢的工匠團隊,是古蹟及歷史建築順利修復完成的靈魂人物,不管是大木作、小木作及泥作匠師,大家相互合作,為了保留舊有的建築構件,無不費盡心力在細節處下功夫,可謂用心良苦、功不可沒。

283 雜誌
州廳木造屋頂維修通道 【圖‧陳俊宏】

古蹟修復 兼具使命與責任

  古蹟都是前人所留下來的重要文化資產,每處古蹟都有動人的故事及悠久的人文及歷史背景。基於對文化資產修復的使命感,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30年的郭俊沛建築師,以非做到最完善不可的精神,忍受壓力與辛苦,完成了一件件艱難的任務。

2334 雜誌
宏偉的德基水庫 【圖‧鄭清海】

愛戀大甲溪 走讀河口繽紛的動植物世界

  大甲溪長達142公里,是一條水力豐沛、美麗動人的河川,起源於中央山脈的雪山及南湖大山等高山群峰之間,沿途納入各大小支流;溪水流經梨山、佳陽、德基、谷關、東勢、豐原等地,最後由大甲與清水區間出海。來趟河口之旅會發現原來河口地帶蘊藏著無數令人驚艷的自然生態景觀:處處看得到鳥飛魚躍、蟹美魚肥、及綠茵遍地的萬紫千紅。

277 雜誌
鄒駿昇玩味藝術探險家 【圖‧鄒駿昇】

鄒駿昇玩味 藝術探險家

  走在豐原街上,你會看到腳下黃綠色調的人孔蓋,翻轉城市美學的印象。搭乘BRT公車,你會望見科博館站,已悄悄換上恐龍新裝,訴說與自然共存的智慧。這些創意,出自於豐原區土生土長的藝術家鄒駿昇。

255 雜誌
盧市長蹲下身,衷心感謝趙宗冠醫師捐贈作品,旁為「五葉松蔭」作品。 【圖‧秦硯琪】

彩繪寶島之美 醫生畫家趙宗冠

  俗說:「活到老、學到老、健康到老。」 曾經用畫筆記錄臺灣之美的趙宗冠醫師,高齡90歲仍勤於作畫,不但在各縣市「畫透透、走透透、展透透」,而且深耕臺灣~放眼世界的胸懷,繼續彩繪人生。

158 雜誌
武玉玲《煙(cevulj)—家的路徑》 【圖‧蘇厚文】

在纖維中尋覓交會的靈感 萬縷千絲

大自然的「生態交會區」,是一種生物種群相競相生的奇妙景象,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由吳尚霖策展的「穿越交會區—萬縷千絲」國際交流展,巧妙地運用了生態交會區的概念,將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匯聚一堂,透過纖維的媒介,展現了文化、科技與知識的交融與共生。

55 雜誌
楊宜真帶領台中室內合唱團獲得第34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唱獎」 【圖‧楊宜真】

人生中最好的禮物 楊宜真的指揮之路

  臨近年末的黃昏時分,熟成金黃的風與鳥鳴混聲合唱,喧囂的人車如同交響樂章中跳躍的音符,演繹著華燈初上後絢麗的臺中風景。位於臺中市中區雙十路一段,與具有百年歷史臺灣最老書店「瑞成書局」相鄰的「台中室內合唱團」,自2002年成立迄今已有22年,在藝術總監楊宜真的帶領下,從僅有的團員12人成長為13組合唱團,邁向蛻變與茁壯的過程。

391 雜誌
黃海 【圖‧張晉豪】

黃海的科幻文學旅程

  有國內兒童科幻創作第一人之譽的黃海,近一甲子以來,以簡潔流暢的文筆,加上豐富的「科學知識」,帶領許多孩子搭乘太空船航向宇

323 雜誌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位於北區進化路的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清水模外觀低調不張揚,卻總能吸引路過的人忍不住多看兩眼。事實上,這兩棟由7座橋相連接的建築,出自同是基督徒的建築名師廖偉立之手,曾獲「遠東綠建築獎」、「臺灣建築佳作」等多項建築獎的肯定。

434 雜誌
回甘 Aftertaste 【圖‧張晉豪】

回甘 Aftertaste

  一種甘醇總是讓人一再回味。位在南屯區的「回甘」,乘載著對於書本與餐飲的熱情,為這片土地獻上最真摯的關懷,在這棟以老屋改建的有機空間中,團隊精心挑選書單、規劃主題書展,認真調製飲品、研發餐點,並舉辦各類型的講座、演出,無非就是希望每位造訪者能一再回訪,透過思想上的擾動,開啟對於臺灣、對於世界的新視野。

709 雜誌
演出當下流行喜洋洋卡通劇,受到小朋友的熱烈歡迎。 【圖‧小青蛙劇團】

小青蛙劇團用戲劇與親子共樂

  「戲可以暫停,但不能不演;經費可以拮据,但團員一個都不能跑。」在港區藝術中心駐館的小青蛙劇團,抱定這樣的信念,度過新冠疫情的危機,咬緊牙關過寒冬,冬眠過後,更加奮起活躍,為兒童帶來歡樂。

257 雜誌
陳銀輝是臺灣戰後第一代藝術家代表之一 【圖‧陳銀輝】

一代國寶陳銀輝 93歲雲遊

臺灣戰後第一代畫家陳銀輝教授(1931—2024),於2024年1月8日病逝,享耆壽93歲,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1月20日出席告別式,並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陳銀輝之子陳柏辰代表受贈,告別一代國寶。

162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