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雜誌》記錄台灣最新的資訊新知、藝術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休閒旅遊,以及台灣景觀和人文專訪,以中英文(紙本版及電子版)、中日文(電子版)三種語言版本,發行世界一百餘國家地區,讓你在忙碌的時候也有偷閒充電的滿足。

台灣光華雜誌

追蹤
《台灣光華雜誌》記錄台灣最新的資訊新知、藝術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休閒旅遊,以及台灣景觀和人文專訪,以中英文(紙本版及電子版)、中日文(電子版)三種語言版本,發行世界一百餘國家地區,讓你在忙碌的時候也有偷閒充電的滿足。
95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台灣的可頌店選擇琳瑯滿目,從經典法式風味到創意台味可頌都有。

可頌的100種可能 可頌的台灣味

來到台灣,除了珍珠奶茶、小籠包,請不要錯過可頌。有理念的烘焙師傅和創業者玩轉可頌的造型與風味,不僅有經典法式新月型的可頌,也有勇於嘗試加入台灣道地食材和新潮吃法的可頌。 台灣「可頌潮」讓你看到台灣美食的豐富、多元,也讓可頌迷重新定義何為完美可頌!

24 雜誌

台北微醺夜 總有屬於你的祕密角落

你不一定嗜酒如命,也不一定是雞尾酒的愛好者。但是,你一定有和朋友聚會或和自己獨處的需求。 在台北,有著不少能滿足此類需求的酒吧。不管你尋求的是熱鬧喧騰,又或偏好隱密安靜,還是期待能像回家一樣的自在溫馨,都可以找到合乎個人需求的祕密角落。

22 雜誌
洗石子具高度的可塑性,可任意塑形,圖為自來水園區自來水博物館。(林旻萱攝)

灰白之間 洗石子建築的當代風情

到訪台灣人或外國朋友都愛逛的台北迪化街,除了體驗熱鬧的南北貨市集和感受當中的人情氛圍外,街廓裡逾百年的建築風情,不同時期的風格揉雜交融,是讓人移不開眼的亮點。而當中附在外牆、灰白色澤的洗石子,是街區裡安靜沉穩的存在,它被妝點在紅磚間,成為街屋牌樓洋風立面的裝飾,或與磚構造水乳交融,說洗石子構造是最富台灣味的建築特色之一,似乎不為過。

31 雜誌
自愛ZIAI與明順合作聯名開發復古壓花鑲嵌盒,圖中使用的是超稀少的黃葉玻璃。

時代的容顏-壓花玻璃 窗台上剔透的台灣風景

近來在網路上討論熱絡的「台灣感性」,有人形容是清新且充滿學生感的調色,有人說是懷舊、溫暖、帶點隨性、復古的氛圍,當中的主題不離老屋、紅磚、鐵窗花、街景,還有一定不可或缺的海棠花壓花玻璃,共築了那曖昧又難以明確言說的「台灣感性」。

20 雜誌
走逛在遊客絡繹的永康商圈,除了排隊店家、知名餐廳,還可以欣賞帶有復古情調的建築語...

台灣,怎樣感性? 讀懂台式街巷的日常敘事美學

「台灣感性」(대만감성),是韓國人旅行台灣時,為台灣街景下的註解。 所指涉的對象,多數不脫屋齡動輒四、五十年起跳的老公寓,綠意盎然的植栽,同時夾帶著斑斕駁雜的霓虹店招,偶見停放街邊的摩托車、汽車,穿插公園綠地、中小學校園,搭配行道樹綠蔭鬱鬱蔥蔥,偶有可見天橋、平交道……。 他們說,這樣的風景,可愛、懷舊、放鬆、自在。

36 雜誌
毛豆可以說是大豆年輕的時候。 (林旻萱攝)

綠金發光的三支箭 台灣之光──毛豆

日本東京都、美國加州超市的貨架上,買得到產地標示「台灣」的毛豆,鮮綠的豆莢,Q彈的豆仁吃得到甜味之餘,還有著回甘的滋味。 台灣毛豆外銷日本、美國,長期以來維持高端市場的不敗地位,這是因為政府、豆農與加工廠發展出的三支箭,三箭合力,讓台灣毛豆持盈保泰。

141 雜誌
臭豆腐是台灣特色小吃,來台旅遊絕不能錯過。

臭到極致就是香 臭豆腐的風味密碼

一顆小小的黃豆,可以磨成香濃豆漿、做成甜品豆花,還可以經過時間發酵,化作光聽名字就想捏起鼻子的臭豆腐。這一塊塊可媲美blue cheese的臭豆腐,不僅CNN、BBC等國際媒體報導,還多次入選米其林必比登,甚至吸引日本發酵學教授逐臭而來,更是許多外國友人一吃就愛上的味道,它是來台旅遊絕對不能錯過的美食。

250 雜誌

豆花—— 簡單卻不簡單 臥虎藏龍的台式甜品

「豆花」是台灣最平易近人的街頭甜品之一,曾被搬上國宴款待各國政要;看似樸實無華的一碗公,但台灣人品賞豆花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口感要吹彈可破,糖水要甜而不膩,配料從花生、粉粿到芋圓繽紛到眼花撩亂,而且不少台灣人一開口都有自己的「豆花經」。

723 雜誌
豆腐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熱量也低,被視為減肥聖品。

餐桌上的「豆」趣 千變萬化的豆製品

鹹粥、米粉湯絕妙的搭配是炸豆腐;滷肉飯、雞肉飯再搭一盤皮蛋豆腐或滷油豆腐;滷味與鹹酥雞必點豆干、豆皮,台灣的各式豆製品千變萬化,做成大宴小菜令人回味無窮。 坊間大大小小的豆腐店難以計數,大型豆腐工廠規模大到上市,還有以豆腐、豆干聞名的老街與節慶,豆腐連鎖店、精品店、打卡點,你吃過台灣各式各樣的豆製品了嗎?

168 雜誌
(林旻萱攝)

把大豆種回來 國產黃豆復耕之路

大豆是東方飲食中重要的食材、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日常生活中,豆漿、豆腐、豆花、豆皮、醬油、豆腐乳、豆干、味噌、豆豉、豆芽都是以黃豆為原料,構築出台灣生活中博大多元的飲食文化。

800 雜誌
黃昏時分的大稻埕碼頭,氣氛魔幻而迷人。

與水共舞 徜徉水岸的詩意風景

人體70%由水組成,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也沿河而生,親近水乃是靈魂深處的召喚。於是,人們整治河川、創造與水共生的空間,從歷史悠久的台北大稻埕河岸碼頭,到營造新意的台南河樂廣場,再到與自然共生的宜蘭安農溪、冬山河流域,台灣各地的親水空間,各有其迷人風貌。讓我們一同享受水岸,欣賞流動的風景,感受水的悠然詩意。

161 雜誌
桃園台地不易蓄留水資源,先民挖築埤塘,儲集雨水,灌溉農作,因而有「千塘之鄉」之名...

桃園台地上的閃閃水晶 埤塘的前世 新生

從桃園機場起飛或降落時,探向窗外,一窪窪水塘錯落於綠地之間;天朗時,與周遭的農田相映成畫,若遇夕日,則在橘紅的光輝下閃著粼粼波光。這是桃園台地上的埤塘風光,也是桃園被稱為「千塘之鄉」的緣由。

277 雜誌
高屏溪支流之一的楠梓仙溪。 (外交部圖庫資料)

南方母親河——高屏溪 向水學韌性

由地圖上鳥瞰,高屏溪就如台灣南方美麗的藍色葉紋。 發源自玉山,流經高雄、屏東、嘉義、南投、台東,橫跨23鄉鎮,最終注入台灣海峽。包含荖濃溪、旗山溪(舊名楠梓仙溪)、濁口溪、隘寮溪、美濃溪等五大支流,全長171公里,3,257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為全台之冠。 坐享台灣第一大河之名的高屏溪,也是南部人口仰賴的重要水源。然,因其坡陡流急、降雨集中,豐枯極端,強烈性格,令人又畏又敬。

252 雜誌
大員水協致力水文化的保留與復興,左起為理事長梁蔭民、總幹事邱清文、理事郭麗雪。 ...

我家前面有小河 台北水城

作家舒國治的《水城台北》說道,1970年代的台北曾是水渠密佈、水田處處。「婦女浣衣,在隨著可見的小溪水河邊。人們行路,常沿著河或溝,並隨時準備過橋;甚至推開家門,就見一塊天天踏跨的橋板。」

212 雜誌
台灣四面環海、山高水急,因應環境也發展出相當多與水相關的儀式,如圖中野柳的「神明...

信仰中的水宇宙 發生在水邊的傳統信仰、民俗文化

漢民族本是以陸地思維為主的農業民族,但先民在百年前橫渡黑水溝抵達台灣,面對四面環海,地勢峭拔,溪河湍流的環境,也孕育出獨特的水文化。存在於台灣各地的「水邊行事」,足以為證。

573 雜誌
日治時期為開發山區農林礦資源而興建竹東內灣支線鐵路,後因戰事中斷,直到戰後重新復...

踏尋竹東時代記憶 老市場與科技搖籃的交錯歲月

提到新竹竹東,許多人會想到竹東市場裡味美的客家米食與濃厚的人情味。然而,這座小鎮還蘊藏著少為人知的產業脈絡,竹東不只是個淳樸的農業聚落,更是台灣科技產業的起點。90多年前,一場因開採石油而意外引燃的大火,燒出了竹東的知名度,也點燃了這座城鎮的工業發展之路。

250 雜誌
新城車站的外觀,隱喻太魯閣之美。

留住回憶 花蓮新城

你知道花蓮的九份是指何地嗎? 曾經是洗金之地、黃金之城,因為礦業沒落與交通改道,這座被遺忘的鄉鎮,再度以檸檬汁、全球罕見結合日本神社與天主堂的諾亞方舟建築等亮點,吸引遊人目光。這不是新來乍到,而是重現歷史的光亮,讓回憶成為感動人們的「新城」。

178 雜誌

藏身山林的世外桃源 車埕的流金歲月

被集集大山山脈環抱的車埕,位居台灣唯一不臨海的南投縣,它也是台鐵集集支路的終點,而有「最後的火車站」之稱;但車埕「並不」天高皇帝遠,因周邊糖業、電廠、木業發展之故,成為交通的中繼樞紐;近年,小鎮從觀光再出發,述說地方的故事,要車埕再輝煌一次。

1031 雜誌
鹿港工藝名家,吳敦厚燈舖傳人吳怡德。 (林旻萱攝)

流連鹿港神仙鄉 民俗信仰的工藝盛宴

雖然鹿港街廓幅員不大,鹿港文史工作者陳仕賢曾統計,在這樣小的範圍內,就有60家廟宇,足見祭祀風氣興盛。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稱,匯聚了儒釋道等民間信仰的鹿港,是一處「神仙鄉」。

88 雜誌
分靈自泉安龍山寺的鹿港龍山寺,包含剪黏、雕刻、彩繪、藻井,可謂集廟宇工藝大成,處...

時間封存在鹿港 古風猶存的閩南藝術瑰寶

名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港,在清代曾是繁華一時的古城,仍堅持著頑強抵抗的姿態,面對歲月的沖洗。遙想往昔先民運用河運的便捷,以其勤懇與商業頭腦撐起一地的繁華,這裡,就如江南水鄉、威尼斯,直到現今,風韻猶存。

134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