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股下跌116點收23,487點 台積電下跌10元收1,080元

政院拍板!再婚不能拿贍養費、5年內分居3年可訴請離婚 修法溯及既往

NBA/唐西奇熄火、詹姆斯關鍵三分未進 湖人遭黃蜂逆轉

融人文思潮於生活 表演藝術唯一品牌兩廳院出版 品質與影響力的表徵數度榮獲雜誌金鼎獎及優良讀物推薦《PAR表演藝術雜誌》是華人世界唯一一本表演藝術類型雜誌,獲八次金鼎獎。涵蓋音樂、戲劇、舞蹈、戲曲、文學、藝術等內容,透過名家專欄、特別企畫、藝術家生命旅程、跨界名人對談、全球表演推薦與評論等,帶您走入台前幕後,看見藝術家的生活與故事。

PAR表演藝術雜誌

追蹤
融人文思潮於生活 表演藝術唯一品牌
兩廳院出版 品質與影響力的表徵
數度榮獲雜誌金鼎獎及優良讀物推薦

《PAR表演藝術雜誌》是華人世界唯一一本表演藝術類型雜誌,獲八次金鼎獎。涵蓋音樂、戲劇、舞蹈、戲曲、文學、藝術等內容,透過名家專欄、特別企畫、藝術家生命旅程、跨界名人對談、全球表演推薦與評論等,帶您走入台前幕後,看見藝術家的生活與故事。
28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賴俊諺 (劉璧慈/攝)

賴俊諺:為自己、也為後輩尋找舞台

現任國家交響樂團(NSO)單簧管副首席的賴俊諺,高中畢業即負笈法國、瑞士,2019年畢業於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在學期間積極參與樂團考試以及國際賽事,累積曲目與經驗,並且在期間熟識同儕、指揮及作為評審的演奏家,於密集自我訓練之下提升能力。2021及2024年奪得國際大賽之後並無單飛,反而持續留在樂團工作。由於感佩前輩的提攜,於是嘗試承接傳統,為延續良性的循環而舉辦單簧管藝術節。在台灣資訊匱缺之下,藝術節的規劃不僅提供演出、大師班,更舉辦座談提供參與國際比賽、出國留學、職能跳板等建議,團結及活絡單簧管同好。賴俊諺曾說他喜歡不同形式的演出,不管是獨奏、室內樂、交響樂團,甚至連比賽也是如此看待。在替自己尋找舞台之時,也替後輩尋找舞台,堪為2024年出色的年度人物。

57 雜誌
王肇陽 (劉璧慈/攝)

王肇陽:用表演碰撞自由的真實與想像

將自己定位為「自由演員」的王肇陽,以表演為業,活躍於劇場、影像等不同類型。自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後,於第一檔正式售票演出《迷彩馬戲團》(2011)開始,14年來演出未曾間斷。他穿梭於不同演出規模、詮釋角色、演藝團隊之間,持續用「自由」的身分,找尋他在表演裡的自由,以及與自己所處的這塊土地對話,穿透劇場的魔幻,碰觸真實的界線,逐漸走向自身的不同階段。2024年,驗證了王肇陽在表演方面的成績,參與演出的《感謝公主》榮獲第22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短片《女神》斬獲桃園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期待他持續深掘人物、也開發表演廣度,走在一條屬於自己的演員之道。

21 雜誌
王宇光 (劉璧慈/攝)

王宇光:盛開的舞蹈新星 點亮國際、在地創作動能

曾為雲門2舞者的王宇光轉型編舞家後,自2019年與生活、創作伴侶李尹櫻創辦「微光製造」已邁入5年,並首度入選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王宇光長期發展「關係三部曲」在2024年也走到了第二部曲,自編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島》在國內外累積了許多好評與獎項,更在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的新設獎項中獲選為3個全球舞蹈新星之一。不只在創作、演出,甚至在舞蹈推廣能量上,2024年度的王宇光可說是名符其實、身體力行地在國內外「到處跳舞」,微光所照之處皆炙熱強烈,讓人期待「關係三部曲」的最終章與「微光製造」未來在舞蹈圈內圈外各處點燃的火焰。

64 雜誌
(劉璧慈/攝)

年度人物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4

年度人物,是編輯部透過整年度的觀察,以及諮詢從業人員的建議,經激烈討論後所產生的人選——既肯定他們在2024年的表現,同時也展望他們的未來性。

89 雜誌
《AI:當機器人寫了個劇本》 (THEaiTRE/提供)

工具 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131 雜誌
《毛月亮》 (林韶安/攝)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回顧科技舞蹈中的人╱機關係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88 雜誌
里米尼紀錄劇團《恐怖谷》 (國家兩廳院/提供)

我 「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121 雜誌
朱陸豪 (劉璧慈/攝)

朱陸豪:從猴王到鬼王 不只是演出的再挑戰

《贋作鍾馗》從一段軼事出發,已故西方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位於柏林的臥室裡,掛了幅鍾馗畫,據推測是清代畫家高其佩的的仿作,而他與鍾馗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與這幅畫共居人生的最後階段?編導劉亮延將另一件軼事——京劇演員朱陸豪在1997年即將前往德國柏林、漢堡巡演《鍾馗》時,意外於台灣行前公演燒傷——彼此互文,然後交織、糾纏。原以為要談的是布萊希特與鍾馗,實則是位於故事中心的朱陸豪,如何扮演、又如何詮釋自己曾不再談起的故事?

161 雜誌
坂本龍一 (Luigi and Iango/攝;國家兩廳院/提供)

《鏡:KAGAMI》與《TIME》 坂本龍一 Far Away, So Close

敬畏之心,總讓世人拉起隔線、保持距離,彷彿擔憂若再靠近尊者一些,神聖就將遭侵犯。也因此我們很難不以一種在圍柵外仰望的姿態,來談論「教授」坂本龍一,儘管「教授」這稱謂,其實是他昔日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 的夥伴兼知交高橋幸弘,帶著點幽默所取出來的,那比較像是個綽號,只因高橋深深佩服坂本解釋音樂理論的能耐。

192 雜誌

年度現象03:遲來的#MeToo時刻 改變表演藝術產製樣貌

搜尋《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料庫,撇除劇情介紹、歷史事件或修辭隱喻不談,「性騷」關鍵字最早的紀錄,是1995年一篇關於民族音樂發展的文章(恰好也是年度回顧專題)。時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傳統音樂學系之際,文中連帶提及他校民族音樂教授被指控性騷擾案件成立(註1)。再次出現,已是2017年城市藝波的紐約報導。這次它有了個響亮的名字「#MeToo」——關鍵字標籤(Hashtag)代表的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MeToo」一詞則讓個人經驗不再只是個案,而匯聚為集體經驗並形成社會運動。

211 雜誌

年度現象02:國家語言發展法推行 補助母語創作

2023年1月3日,文化部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4條:「政府得補助、獎勵法人及民間團體推廣國家語言」,訂定《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補助作業要點》,為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增加學習管道與使用機會。

221 雜誌
曾慧誠 (林政億/攝)

年度人物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3:曾慧誠 深刻連結戲劇與音樂 立下本土音樂劇里程碑

長年厚積台灣本土語言、歌謠與身體,曾慧誠在執導《勸世三姊妹》一劇中爆發了渾厚的力道,精準地在俚俗中展現作品深層的內涵與結構,同時也為載歌載舞的音樂劇注入趣味的元素。

138 雜誌
崔台鎬 (林政億/攝)

年度人物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3:崔台鎬 勇於挑戰類型 成為最具存在感的劇場角色

曾被譽為「極具存在感的綠葉」的崔台鎬,原因是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

226 雜誌
米雪 (林政億/攝)

年度人物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3:米雪 持續深造技藝 打造更精采的一人千面

米雪,是台灣頗具知名度的歌仔戲演員、導演與編劇。出身於歌仔戲世家(新協興歌劇團),後加入秀琴歌劇團,成為劇團的黃金三角之一。

281 雜誌
2023「Taiwan Week」期間安排參訪利澤偶戲村。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國家兩廳院:成為連結歐亞的藝術樞紐

2017年,國家兩廳院在30周年之際進行組織調整,在節目企劃部下單獨設立了國際發展組,此舉對應著兩廳院對自身成為「亞洲場館」的定位期待與發展策略:作為台灣最老牌藝文場館,兩廳院長久以來與歐美表演藝術界的關係深厚,並引進了不同的演出與創新概念,卻對亞洲的創作發展與交流十分陌生,也因此開始思考其中發展失衡的成因。

134 雜誌
音樂家鍾玉鳳 (王弼正/攝;國家兩廳院/提供)

鍾玉鳳:脫去一層一層的集體焦慮

鍾玉鳳,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養成自傳統音樂,關注古典於當代流動的樣貌,創造力是她所在乎的事。

95 雜誌
製作人法魯克.喬迪里 (Maya Almeida Araujo/攝;國家兩廳院/...

法魯克.喬迪里:提防名為「亞洲」的標籤陷阱

法魯克.喬迪里(Farooq Chaudhry),英國阿克朗.汗舞團行政總監,出身於巴基斯坦,曾為專業舞者,2000年與阿克朗.汗(Akram Khan)合作,創立阿克朗.汗舞團,以其特別的商業操作與藝術走向,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舞團之一。2013年至2017年擔任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創意製作人,2016年起也同時兼任中國編舞家楊麗萍的國際創意製作人。

33 雜誌
泰國製作人莎莎賓.希芮旺吉 (國家兩廳院/提供)

莎莎賓.希芮旺吉:太遠又太近的亞洲

莎莎賓.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ji),自 2018 年起擔任曼谷國際表演藝術會議(BIPAM)藝術總監。泰國表演藝術網絡製作人(POTPAN)的聯合創始人,並作為獨立戲劇藝術家和國際巡演製作人,特別是與For What Theatre和Wichaya Artamat合作。

57 雜誌
《波麗露在高雄那座山》在甲仙親水公園停車場演出。 (林峻永/攝;衛武營國家藝術文...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扎根深化 讓藝術可以永續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下簡稱衛武營),2018年成立於高雄市鳳山區,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晚落成的場館。主體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擁有4座室內表演廳院,加上戶外劇場、公共空間等腹地,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文化設施。其廣闊的場館設施與占地、交通規劃與地理位置、營建過程延伸出來的考量等,都讓衛武營在面臨永續指標檢視時,必須在解決問題、面對藝文生態與地方環境、場館經營理念的權衡下,創造出新的想像——屬於衛武營的方法。

355 雜誌
歌劇院運用國際認證的能源管理系統(ISO50001)精準統計與分析場館各項數據。...

臺中國家歌劇院:永續 在生活裡發生

臺中國家歌劇院(下簡稱歌劇院),於2016年全區啟用營運,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矗立於台中市西屯區7期重劃區。歌劇院在建築理念、劇場相關設施、交通運輸、生活機能等方面,擁有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其他兩館截然不同的場館生態與營運思維,也促使其面對「永續議題」時擁有不一樣的進程與方法,主要可從建築與硬體設計、節目規劃與營運核心思維切入,反映出歌劇院的特殊性。

332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