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進入地震活躍期 現有地震研究夠嗎?
跡象顯示台灣進入地震活躍期。從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開始,台灣地震明顯頻繁,分別是花東區塊的0403花蓮地震餘震區,以及西部嘉義、台南一帶;兩類地震共同特徵都是發生頻率明顯增加。更該留意的是近十天迅速且頻繁發生,每天五至七起,都是震源深度十公里左右的極淺層地震,粗略統計近十天地震爆發量是以往至少三倍,這反映什麼問題?地震學界迄未給說法。
以往對地震的陳述都是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再細一些的說法,是花東板塊每年以0.7公分的幅度向西北方推擠中央山脈板塊,亦即台灣島以極緩慢的速度變得逐漸狹長,只是變化的速度幾乎無法觀測,偶而會有玉山推擠長高幾公分的描述,也是粗略、不嚴謹的陳述。
其實,對台灣地震的主因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的描述嫌粗略了,地球每個大板塊都隨時碰撞、推擠,台灣的歐亞板塊也受到北方的北美板塊擠壓,這些因素都不能忽略;影響台灣地殼運動還有許多太平洋盆地因素,尤其起自日本九州一路蔓延長達1100公里,直達台灣東北角接觸陸地的南海海槽、琉球海溝,更是台灣花東地震熱區的老巢穴,觀察台灣的地震,不能不瞭解1100公里長的海槽島弧盆地,日本統計全年發生的地震有三分之一發生在此海槽,難以想像板塊碰撞的劇烈。
今年八月八日日本宮崎發生規模7.1的強烈地震,鹿兒島的建築物倒塌的非常嚴重,台灣媒體當時報導了宮崎地震,但這起地震台灣是否有感,當然沒有敘述,當然也未追蹤是否有餘震,規模超過7.1嗎?宮崎地震是直追311地震的巨型地震,但1100公里外的台灣關切有限。
早年建築物不耐震,不要說規模7.1強震,台灣這幾天規模5.5的地震就夠驚嚇了,當然幾十年下來建築物抗震能力改進許多,對地震的恐慌也減少許多,甚至反應有些遲鈍;主管地震監測的交通部氣象署,功能也限縮的只做些地震記錄,不會去做些地震學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地震研究沒有絲毫放鬆,幾個海槽都在做深層研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