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觀察/台灣能源規劃 借鏡國外經驗
今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發布九大承諾呼籲各國響應支持,其中一項為建立綠色能源區和走廊,以跨境長距離高效輸電,與台灣熱議的菲律賓送電做法不謀而合。根據筆者曾於南加州愛迪生電力公司(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美屬波多黎各魯瑪能源(Luma Energy)、底特律DTE Energy能源等大型電力公司30餘年的運營經驗,可供各界借鏡參考。
近年,「能源島」已是國際新興趨勢,打破傳統地理與空間限制,為供電穩定和能源轉型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比利時正在建設的「伊莉莎白公主能源島(Princess Elisabeth Island)」計畫,串聯各處的離岸風電設備,並連接英國、丹麥和德國等電網,透過互相支援方式強化電網韌性;丹麥也著手在北海建設能源島,預計其電力輸出將是現有風電七倍,也能將多餘電力轉換成氫能後,提供其他用途。
然而,這種跨區域的能源島模式,必須以信賴合作為基礎,同時符合成本效益才考慮執行。因此,不少國家另採取將本國島嶼打造為再生能源島,如鄰近的日本,就擬定宮古島在2050年的再生能源占比要達49%,除建置相關再生能源設施,也透過虛擬電廠計畫,整合島內住戶的家用太陽能與儲電系統,不僅可在供電挑戰時提供住戶緊急用電,也幫助整個島內供電穩定。
為確保能源島的長距離電力輸送能暢通無阻,高壓直流電(HVDC)海底電纜技術已是全球廣泛使用的輸電方式,其優勢在於傳輸電量大、損失較小,成本較低,目前國際有西門子、日立、ABB等企業具備技術實力。
例如英國於2023年商轉世界最長的跨海電力電纜「維京電纜(Viking Link)」,近765公里的高壓直流電電纜跨越北海,連結丹麥跟英國,可供250萬戶英國家庭用電,對丹麥來說,進入英國高價電力市場有助提高售價,創造雙贏機會。無獨有偶,新加坡近期也計畫與澳洲合作,透過海底電纜將澳洲綠電送輸往星國。
從上述案例可發現,各國在思考能源轉型路徑上,跳脫既有的地理環境,而是用廣闊的思維來進行擘畫,值得台灣借鏡。至於是否要推動跨國能源島或高壓直流電電纜,是基於信賴與互利,如前提到的比利時、丹麥、英國,都是在類歐盟友好架構共識下才能成功。
借鏡比利時及丹麥等能源島的發展,是整合離岸風電最終發展成區域能源中心,台灣地理環境具備世界領先的優良風場,現階段發展重點應可放在較不受土地限制的離岸風電。
根據國際離岸風電工程顧問機構4C Offshore統計,全球20大最適合發展離岸風電的場域,台灣就占了16處,離岸風電可說是台灣最珍貴的綠能寶藏,發展潛力大有可為。
總的來說,如果抱著突破一般傳統的想法,以開放態度探討各種可能作法,任何事情皆有可能。
長距離海底電纜技術,從國際案例上已證明是可行的,後續只須分析所有相關因素,並在跨區域、區域導向及電力資源規劃方面做到最優化,或許就能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提供淨零永續的解方。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