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五使用毒品女性童年創傷 逾三成陷「藥愛」危害

國內最新研究發現,若女性於12歲前曾有童年逆境經驗,包括父母分居或離異、情感疏忽、情感虐待等,成年後顯著對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將有廣泛的負面影響。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最新研究發現,若女性於12歲前曾有童年逆境經驗,包括父母分居或離異、情感疏忽、情感虐待等,成年後顯著對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將有廣泛的負面影響。本報資料照片

女性使用毒品後,容易增加遭遇不良親密關係的風險。國內最新研究發現,女性的童年逆境經驗,包括父母分居或離異、情感疏忽、情感虐待等,成年後顯著對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有廣泛的負面影響,此研究發表於今年4月「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該研究指導教授為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教授陳娟瑜表示,童年逆境經驗為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經歷高壓力或潛在創傷性的事件或情境,包括身體、情緒、性相關虐待、疏忽與家庭失能等;依過往研究指出,童年逆境經驗可能影響成年後的依附型態與親密關係。

陳娟瑜研究團隊與毒品防治單位、非營利組織與司法檢察機關合作,針對社區16至45歲使用毒品女性調查,分析219位年輕女性於12歲前的童年逆境經驗,包括父母分居或離異、同住家人有酒精、非法或處方成癮藥物等物質濫用者,以及情感疏忽、身體疏忽、情感虐待、身體虐待、性虐待共10種經驗。其中逆境經驗以父母分居或離異占51.1%最高,其次是有物質濫用的同住家人占37.9%,第三為曾遭受情感疏忽占30.1%。

研究顯示,75%女性毒品使用者曾歷至少一項童年逆境經驗,其中38.8%經歷過4項以上;在不良親密關係中,超過三分之一曾於發生性行為時為受藥物影響的「藥愛行為」,並超過一半有被語言、肢體等親密暴力受暴的經歷,童年逆境經驗顯著增加在成年後遭遇不良親密關係的風險。

「使用毒品的女性若有童年逆境經驗,不利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陳娟瑜說,如經歷過4項以上逆境的女性,藥愛風險較童年未有逆境經驗者增加2.26倍,親密暴力受暴風險增加4.68倍;在逆境經驗的子項目中,以目睹女性照顧者受暴和性虐待與藥愛風險的相關性最強,情感疏忽和同住家人有物質濫用則分別與親密暴力和未成年性行為風險增加有關。

陳娟瑜說,此研究凸顯童年逆境經驗在女性毒品使用族群的高盛行率及增加不良親密關係的風險,期望針對這類擁有潛在性傷口的女性,政府應提供更好的介入性照護,而不是只治療使用毒品後所產生的疾病,並建議將童年逆境經驗納入評估和介入規畫,實踐創傷知情照護,提升對女性毒品使用者的理解和敏感度,以期減少相關傷害,促進長期復元。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近年來,衛福部保護司統計,兒虐人數逐年增加,這些受虐兒童都有著童年逆境經驗,政府在社會安全網應投入更多的資源加以重視,對脆弱極高風險家庭提供更多的關懷,及有童年逆境的孩子更多的照顧,從司法、社福、醫療單位提供更多的資源,在兒童身心未形成重大的創傷前,針對創傷及早進行整合性治療及照顧。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毒品 衛福部 親密關係

延伸閱讀

男揮鋸拒捕撞警車遭開槍追緝 依妨害公務判1年2月

影/「黑寡婦」當寵物...台中毒犯求財運養蜘蛛 警扣35萬安毒

影/「姐仔」販毒...海巡、警方聯手出擊 一舉搗破毒品供應鏈

掛假牌北上弔唁大哥!無照19歲賓士女掛假車牌載2男持毒遭逮

相關新聞

團險未解套 高齡寄養家庭恐退場

新北每年七百多件兒少安置案,寄養家庭招募不易,新北家扶中心去年新增五組,今年僅增三組;不少銀髮族有意投入,但目前團體意外...

鐘樓怪人明年登台 早鳥優惠只到周三

曾創「開賣最賣座音樂劇」金氏世界紀錄的經典法文音樂劇「鐘樓怪人」,明年將挾帶廿五周年紀念巡迴的氣勢重磅來台,主辦單位聯合...

肝基會執行長:經營NPO像談戀愛

「經營非營利組織(NPO),在茫茫大海中尋找想解決的社會議題,過程中雖遭遇困難,但要致力解決,過程就像談戀愛。」肝病防治學術基金...

突破團保上限 學者:台灣應重新定義老人年齡

台灣寄養家庭照顧者平均年齡在五十至六十歲,不乏七十歲以上銀髮族,自己兒女離巢,仍用愛守護失依孩子,卻面臨被團保排除在外的...

千億少子女化預算 難救生育率

台灣生育率全球墊底,連龍年「龍寶寶」紅利也消失。立法院預算中心示警,明年少子女化預算雖破千億元,卻集中在六歲前的生養補助...

讀者10月號 分享午睡的技巧

《讀者》雜誌10月號「摸骨」一文提到,阿蘭是個美麗女子,小時失明,幸得一奇人教會她摸骨得以謀生。阿蘭能從每人頭骨、手骨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