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逆境創傷增藥物使用機率 醫:更增加慢性疾病風險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當有童年逆境經驗時,不只會增加使用毒品等成癮物質、憂鬱症等風險,因身體慢性壓力、發炎反應,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機會。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當有童年逆境經驗時,不只會增加使用毒品等成癮物質、憂鬱症等風險,因身體慢性壓力、發炎反應,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機會。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女性童年有著逆境創傷經歷,將提高毒品等物質濫用及不良親密關係機會。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近十幾年來,國際間童年逆境經歷的研究十分熱門,針對生長在父母離異、有藥酒癮、精神疾病、頻繁入監等家庭兒童,若成長過程遭受如身心虐待、疏忽,甚至是性侵害等創傷,將讓兒童處於高壓環境,深遠的影響身心發展與健康。

李俊宏說,兒童遭受創傷經歷下,體內壓力中樞將過度活化、失調,促進細胞激素釋放,造成從大腦到身體長期慢性發炎的反應,進而引發情緒、行為問題,嚴重個案更影響腦體積及功能。國際研究指出,此類兒童成長後出現藥酒癮機率為正常兒童4倍,罹患憂鬱症機率也增加3至4倍,自殺風險則增加15倍。

不僅是吸毒者,兒少安置群體中高達96%都有童年逆境經歷,監所的女性受刑人也高於90%;李俊宏曾針對童年逆境經歷兒童研究發現,因成癮問題尋求醫療協助者,約75%都有童年逆境創傷經驗,若是納入情感疏忽等冷暴力比率高達86%,除自殺風險顯著增加外,也容易同時合併精神疾病,且使用毒品後的依賴性更強,更不容易戒除。

「有著童年逆境經歷的人,女性藥酒癮問題常大於男性。」李俊宏說,原因是童年遭受創傷的女性多於男性,包括家暴、性侵害、照顧疏忽等,當接觸毒品後,往往成為其放鬆、抒發情緒的管道,但其生心理狀態因創傷經驗已經造成長期的病理變化,必須反覆使用,最終導致成癮,所以對毒品等成癮物質的依賴強度也高於男性。

李俊宏指出,童年創傷的人長期處在「缺愛」的環境,對自己缺乏自信,情感上很怕不被愛,而過度依賴對方,如遇到使用毒品的男性,可能就會隨著一起吸毒,期望獲得情感認同,即便她知道吸毒不好,卻也無法分開,甚至在吸毒後進行性行為,以「藥愛方式」維持與對方的關係。

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教授陳娟瑜說,女性童年時較男性,常遭到父母情感虐待,如「早知道就不要生你」等言語羞辱,因此在原生家庭無法建立好的親子關係,於是青少年時開始向外尋求認同感及情感依靠,而增加使用毒品、加入幫派的機會;女性更為了情感寄託可能在此複雜環境生兒育女,這時社會福利、兒少保護應介入協助,避免發生兒虐、家暴事件。

李俊宏說,當有童年逆境經驗時,不只會增加使用毒品等成癮物質、憂鬱症等風險,因身體慢性壓力、發炎反應,也可能引發細胞及基因病變,增加心血管內皮增生及胰島素抗性等,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機會,這是全身性的影響,甚至可能會遺傳到下一代,影響學業、健康及工作表現,各界應予以重視。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原生家庭 家暴 毒品 親子關係

延伸閱讀

男揮鋸拒捕撞警車遭開槍追緝 依妨害公務判1年2月

影/「黑寡婦」當寵物...台中毒犯求財運養蜘蛛 警扣35萬安毒

進口越南拖把 6.8公斤圓柱狀海洛因分塞柄中闖關被識破

死刑合憲 專家憂這規定有爭議 恐違反醫師倫理

相關新聞

團險未解套 高齡寄養家庭恐退場

新北每年七百多件兒少安置案,寄養家庭招募不易,新北家扶中心去年新增五組,今年僅增三組;不少銀髮族有意投入,但目前團體意外...

鐘樓怪人明年登台 早鳥優惠只到周三

曾創「開賣最賣座音樂劇」金氏世界紀錄的經典法文音樂劇「鐘樓怪人」,明年將挾帶廿五周年紀念巡迴的氣勢重磅來台,主辦單位聯合...

肝基會執行長:經營NPO像談戀愛

「經營非營利組織(NPO),在茫茫大海中尋找想解決的社會議題,過程中雖遭遇困難,但要致力解決,過程就像談戀愛。」肝病防治學術基金...

突破團保上限 學者:台灣應重新定義老人年齡

台灣寄養家庭照顧者平均年齡在五十至六十歲,不乏七十歲以上銀髮族,自己兒女離巢,仍用愛守護失依孩子,卻面臨被團保排除在外的...

千億少子女化預算 難救生育率

台灣生育率全球墊底,連龍年「龍寶寶」紅利也消失。立法院預算中心示警,明年少子女化預算雖破千億元,卻集中在六歲前的生養補助...

讀者10月號 分享午睡的技巧

《讀者》雜誌10月號「摸骨」一文提到,阿蘭是個美麗女子,小時失明,幸得一奇人教會她摸骨得以謀生。阿蘭能從每人頭骨、手骨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