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行人死在「神聖禁地」 人本交通還有漫漫長路

全國每年超過350名行人死亡,中央到地方不斷祭出「停讓文化」,也強調改善路口,想撕掉「行人地獄」標籤,斑馬線更是屬於行人的「神聖禁地」,昨卻發生公車撞死走在斑馬線上的行人,台灣要跟上先進國家的「人本交通」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名醫周佳正昨在北市愛國西路、羅斯福路口綠燈行經斑馬線時,遭左轉通過路口的欣欣客運公車撞擊身亡。全案兩大關鍵,第一是公車駕駛左轉時未停下觀察,第二是駕駛轉彎時,疑因視線死角,未看到小跑步通過的周男。
悲劇或許可以預防,從路口設計來看,若案發地有「斑馬線退縮」,駕駛在轉彎後仍與斑馬線保有距離,有助於保持正面視角觀察行人動態,減少視線死角風險。該路口斑馬線長達69公尺,橫跨多車道,若設置「行人庇護島」,能在車流中提供暫時停留的安全空間,讓行人通行更具餘裕與彈性。
民團也認為,依長達6、70公尺的路口,但綠燈僅給69秒,照成人自然步伐,全程需60到65秒通過,對老人與小孩非常不友善。
首都力圖每年改善40個以上路口,但案發的路口並未被市府列為高風險,還有多少隱含危機的路口在北市、甚至各縣市?
另外,北市「停讓文化」推行最久、最嚴格,本該是其他縣市標竿,卻發生公車駕駛未停讓,事後雖懲處,但雙北逾600個市區公車路線,要求每家業者全天派員稽查,的確不切實際。但政府可以加重獎勵落實「指差確認」與「確實停讓」的駕駛與業者,讓評鑑制度真正做到「棒子與蘿蔔並行」。
「安全至上」應是公車司機最重要評量指標,政府也要驅動業者建立文化,否則若連公部門管理的公車都釀禍,要怎麼加強一般駕駛停讓行人觀念?
從權威名醫到市井小民,每一個人化身行人時,面對車輛就是絕對弱勢,也因此人本交通才會是先進國家關鍵指標,行人走在斑馬線要安心、安全是最基本要求,行人都被撞死在斑馬線上,人本交通將成永遠無法達成的天方夜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