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去安養機構…爸媽想在「自宅」養老適合嗎?先檢查五大重要指標
不是每個高齡者都適合自宅養老
根據調查,六八%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希望老了之後能和子女住在家裡,願意去住安養機構的不到二%,顯示自宅還是長者心中最理想的養老地點。
即便如此,並不是每個長者都適合住在自己的家裡,因為只要具有以下狀況,都可能讓溫暖的家變成意外的溫床:
一、居家環境不佳:
如果居家條件不適合年事已高的長者,如位於高樓且無電梯、動線障礙物多容易造成跌倒,或所處區域因治安不佳有居家安全的顧慮,在無法改善的情況下,便需有遷出的準備。
二、缺乏親人照料:
無論是不婚、失婚或喪偶,獨居生活因無人照應,平日得煩憂日常生活大小事,意外發生時亦缺乏立即的協助,選擇老人公寓或安養機構,不僅能維持一定的自主性,亦能解決安全上的顧慮。
三、配偶生病:
當銀髮夫妻有一人無法自理生活,另一半常得扛起主要照顧的重責,若狀況嚴重到得二十四小時照料,為維持妥善的照顧品質,以及照顧者的健康,就必須仰賴照護機構的資源,而非待在家裡。
四、身體機能衰退:
許多長者雖然外表看似健康,但因老化緣故,常常身體不受控制、力不從心,像是手腳無力、視力與聽力退化等,使得日常生活變得不便,也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
五、缺乏社會互動:
即便與子女同住,因世代生活步調與價值觀不同,一天可能講不到一句話或見面便叨唸個不停,長久下來難免會心生嫌隙,甚而罹患心理疾病,因此,有些長者會轉向安養設施,尋求年齡相仿的友伴,參加各式活動以獲得社會支持。
讓爸媽住安養機構,也是一種孝順
安養機構成員為生活可自理的長者;養護機構、長期照護機構、護理之家成員為需他人長期照護的長者;綜合多層級照護機構則兼具前三者的功能。
過去,安養中心良莠不齊,總讓人有「入住」就是「等死」的恐懼,隨著社會進步,力求專業的機構愈來愈多,除了設備先進,還配有護理、社工、照護人員,甚至各種宗教、心理治療等人才,亦有豐富的休閒活動與學習課程,吸引不少健康的老者入住,熱門的機構甚至得排上好幾年才輪得到。
因此,孝與不孝,不該再以「住家裡」或「住機構」二分法論定,而是該問彼此,哪一種方式最適合:
一、帶長輩親自挑選與體驗:
與其要長輩「遵守」子女的決定,不如親自帶他看看未來居住環境及生活模式,許多人看完之後,態度便會完全改觀。
二、評估居家照顧的資源:
以獨居長者為例,考量子女多在國外或外縣市,若有突發狀況或意外,遠水難救近火。而安養機構裡有專業護士,以及二十四小時輪班的看護在照顧,相對較為周全。
三、經濟能力是否足以支應:
入住安養與照護機構,需支付費用除了抵押金,包括管理費、伙食費、公用與私人電費,每人每月至少約需二萬五千元以上,經濟能力會是一個門檻。
四、家裡與安養中心互相搭配:
擔心長輩久待機構難免孤單或怕照顧不周,除了可定期探視,亦可於固定時間接長輩回家,安排孝親行程,讓子孫同樂表達孝順之意。
如何選擇優質的安養機構?
幾乎每個家庭在尋找安養機構,都會歷經貨比三家的過程。由於安養機構是針對生活能自理的長輩所設置的,因此,在挑選的時候,不妨掌握以下重點,才能覓得優質,又有保障的養老空間:
一、參考政府相關評鑑: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與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的網站,皆可查詢合法立案的安養機構及最新評鑑,評鑑為優等或甲等的機構較有保障。
二、軟硬體設備:
硬體方面,如房間設備、扶手、電梯、動線、座椅設計、呼救系統、隱私安排等是否符合老人需求。軟體方面,如社工服務、醫護服務、膳食服務、復健及緊急送醫服務等是否安排完善。
三、周邊生活機能:
由於長者身體健康,可以自由進出活動,應將周邊交通與購物、就醫的便利性考慮進去,如此才能維持對個人生活的掌控感,去除被遺棄的感覺。
四、學習課程:
若機構具備豐富的活動與學習課程,除了可幫助長者快速融入、結交朋友,還能接觸新知,增加成就感,帶來更多生活的樂趣。
五、不迷信低價:
不少機構以低價攬客,強調只要五十萬、一百萬元就能一價到底,不需要支付額外費用,此類機構以量制價的行銷方式,代表多無長遠的規畫,在安全與服務品質上必然打折扣,也容易因經營不善而倒閉。
六、具多種照護功能:
由於長輩年事已高,若已住慣了一個地方,多不愛再度移動,因此,挑選安養機構時,若同一地方亦有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養護」功能,比較不用擔心將來身體變化時,為了尋覓下一個機構而疲於奔命。
(本文摘錄自《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全新增修版】》,先覺出版社,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