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雜誌
科學人/發現前所未有的全新顏色 只有五個人見過的「Olo」
在我們所知的色彩光譜之外,是否存在還沒被人類雙眼捕捉的顏色? 一群科學家大膽宣稱,他們透過一項創新的實驗技術,讓人們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色彩,並將其命名為「Olo」這項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
科學人/三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 耍廢十天就對大腦有害
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研究發現,肌肉不僅僅影響身體的健康,還會影響大腦的健康。你可能會說,我只是最近比較忙,過一陣子就會去運動了。長期缺乏運動對身體的損害已無需贅言,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肌肉只是閒置幾天,...
科學人/台灣的慢花力——蝴蝶蘭
重點提要台灣的蘭花種植早期僅由業餘愛好者自行選種、育種,直到企業規模化生產後,才開始在市場上流通。組織培養、體細胞變異、多倍體研究與基因轉殖等技術的發展,建立了台灣蘭花育種的堅實基礎。面對國際強大的...
科學人/助修復傷口、肌膚保養 冷電漿開創再生醫學新境界
電漿除了應用在半導體領域外,也逐步應用在醫學領域,目前主要研究集中在冷電漿技術(cold atmospheric plasma,簡稱CAP)如何協助傷口癒合、癌症治療以及殺菌等;也有相關研究認為,C...
科學人/旁邊太吵聽不到?試試「敲手指」讓你聽得更清楚
晴朗的早晨,喝上一杯咖啡,真的是美好的開始。但是隔壁桌的人說話很大聲,讓你聽不到朋友的說話,只能讀唇語猜個大概?別急著請朋友提高音量,或者要求隔壁桌的人小聲一點。你可以試試這招:用手指有節奏敲擊桌面...
科學人/3大海龜覓食熱點「這處」目擊率占全台77%!研究揭密定居模式
長久以來,海龜的研究與保育,大多聚焦在產卵的沙灘,對於海龜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所度過的「覓食棲息地」了解甚少。3月24日發表在《BMC生態學與演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
科學人/讓退化膝關節重獲新生!解析2種再生治療差異、適用哪些症狀
關節是人體最容易退化的部位之一,關節中的軟骨會因為磨損而減少、脆化,進而造成許多疾病,包括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髖關節炎、退化性膝關節炎等,許多人因此深受困擾。傳統上,面對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退化,只能採用...
科學人/「電漿技術」也能用於醫療、美容!專家解析應用原理與優點
提到電漿,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電漿電視,但其實電漿的應用範圍廣泛,從日光燈、霓虹燈,到自然界中的閃電、北極光,都與電漿有關。我們熟知物質的三態:固態、液態與氣態,而電漿則是「物質的第四態」。當氣體被...
科學人/上班族的夢想!大阪世博會將展出「自動洗澡機」提供千名參觀者試用
結束繁忙的一天,上班族回到家最開心的事莫過於躺在沙發上滑手機、看電視。而當時間不知不覺來到晚上11點,身體仍扎根般地種在沙發上,這時內心總會忍不住想著:「好想要一台自動洗澡機!」這個心聲,原來有人聽...
科學人/火星真有生物存在過?發現迄今最長有機分子 真相要2040後才能揭曉
人類一直癡迷於我們在太陽系中的鄰居火星,美國航太總署(NASA)多年來派出衛星和多輛探測車登陸火星,為我們帶來過「火星上有水」的好消息。而火星上是否曾有過生命?這一直都是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想探究的問...
科學人/空氣中就能分解塑膠!如何靠濕氣與催化劑讓垃圾「升級再造」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肯定難以離開塑膠製品,更別提每天每人都造成了多少塑膠相關垃圾。根據環境部統計,單單2023年台灣就產生了253.9萬公噸的塑膠廢棄物,平均每人產生110公斤之多。然而,全世界對塑膠...
科學人/「台電商教父」91APP董座的創業科學 在對的賽道生存更是挑戰
我認為所謂的科學,就是探究事情的趨勢跟想法。如何把科學應用在經營和管理上,一直是我好奇的事。這次《科學人》採訪了被譽為「台灣電商教父」的 91APP 董事長何英圻,他毫無保留與我們分享了選擇賽道的重...
科學人/「時間」也能形成晶體結構? 科學家盼可運用於量子電腦發展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物質,大致可以歸類為固體、液體、氣體三種狀態,一些極端條件下的物質還能變成等離子態。然而,你有沒有想過,「時間」本身也能影響物質的狀態,甚至形成一種新的晶體結構?科學家已經證實,除了...
科學人/太陽系衛星之王!中研院跨國團隊發現128顆土星的新衛星
長久以來,木星與土星在「衛星數量之王」的競爭中輪番領先。然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最近正式確認,土星再添 128 顆新衛星,總數攀升至 274 顆,遠遠超越木星的 95 顆,重回太陽系中「衛星...
科學人/當阿茲海默症被過度標籤為「災難」 一篇研究為何引起大眾恐慌?
2024年5月,一位網紅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一篇當時最新的阿茲海默症研究,隨即引發恐慌與熱議。該貼文廣為流傳,內容大意是:「最新研究發現,同時擁有兩個 APOE4 基因的人,一定會罹患阿茲海默症。」由...
科學人/大城市塞車如何解?看紐約、倫敦的「高乘載收費車道」有何優勢
擴增車道常常被認為是減少交通堵塞的最直覺方法,但研究顯示,增加道路數量的實際效果並不如預期的好。擴增高速公路車道還可能引發交通研究中的「誘導需求」現象,超乎預期的車輛開上路,反而使新增的車道快速被填...
科學人/地震猝不及防難預測 科學家:「太陽熱量」可能影響地震活動
地震總是來得猝不及防,但如果有一天,科學家能透過分析太陽的變化來預測地震呢?最新研究指出,太陽熱量的波動可能影響地球表面溫度,進而對地殼運動產生細微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和國家先進工業科學與技...
科學人/恢復卵巢功能、幫助胚胎發育 圖解外泌體在生殖醫學的應用
卵巢是女性的重要器官,如果卵巢出現問題,不只會影響懷孕,還會造成內分泌與其他婦科問題,可以說女性健康跟卵巢息息相關。如果從衰老的角度來看,卵巢出現問題時,應該是細胞的DNA、基因調控、蛋白質製造、細...
科學人/研究推翻「體型越大、越不易罹癌」說法 1物種抗癌能力意外強
多年來據居我國國內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和醫師積極研究的病症。除了人類身上的癌細胞特性和各種症狀外,一直以來科學家也積極探索其他動物的癌症發病狀況,因為這有助於我們理解癌症的演進和預防...
科學人/獨處不一定是逃避社交! 心理學家區分內向者的「4大類型」
你是不是也覺得內向者(I人)就是天生的「獨處專家」,喜歡窩在家裡讀書、追劇、發呆,不愛社交?那你可能要重新思考這個刻板印象了!最新心理學研究發現,不是每個內向者都熱愛獨處,有些人甚至會避免一個人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