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羽賽/王齊麟、邱相榤稱霸男雙 合作首冠到手
金門1國中段考考題見不雅詞句 教育部回應了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食堂外的產地】神的果實在濁水溪邊跳舞
「那時我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臺灣可可豆,有人跟我說竹山的林政弘有在種。一聊之下理念契合,出發點都是為了健康,就想說合作看看。他的可可品質、風味都好,我跟他說好,只要你不放棄(種植),我就會繼續(挺在地)。」依循尚唐坊唐貫榮提供的線索,我們來到位於竹山鎮南雲路,「思惟巧克力工坊」的所在地……可是,怎麼店門口掛的招牌是「明德奇木藝品店」?
【鄉間食堂】一切為心跳──可可果與巧克力雙重拍
位於新北中和的「尚唐坊」,以逾十多年的時間投身研發巧克力食品;位於南投竹山的「思惟巧克力工坊」,則致力在島嶼種植可可樹、推廣臺灣出品的可可──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兩位年輕創辦人唐貫榮與林政弘,在各自生命與創業的路途中雙線交會?這段可可對上巧克力的奏鳴曲,不約而同都與「心跳」的重拍有關。
【食堂外的產地】文青花生農 創作新世界
透過雲林農會推介,我們找到一九八六年生的第二代花生青農張谷榕,畢業於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有擔任編輯經驗,原於中部補習班任教,因為父親身體不適,返鄉與弟弟張富凱一起接手家裡農務,撐起面積約二十公頃的田地,主要種植臺南14號花生、玫瑰紅花生與蒜頭。
【鄉間食堂】花生豐盛 百年品牌大進擊
桃園市中壢區的中正路上,有一家在地經營約一甲子的「張豐盛商行」,裝潢不同於印象中的老店,簡潔明亮。販售花生、芝麻商品,還開發多種抹醬,同時兼賣各式雜貨和日式餅乾、糖果,而最有人氣的,則是多種自製口味霜淇淋與義式冰淇淋,搭配店內花生醬風味更佳,社群平臺上商行也有破千則標籤討論。賦予老店新風格的幕後推手是老闆張豐格,一九七六年生,從父母手上接班主持營運,至今已二十多年。
【食堂外的產地】受泰雅土地照顧的黃檸檬
「小時候家前面種了兩棵檸檬樹。採收時,爸爸會把檸檬切片泡熱水,加上一點蜂蜜,做成小朋友的飲料。」Yata Kazyo因為記掛童年那杯甜甜暖暖的溫柔滋味,才有了長大後種出的這一大片檸檬園。家裡從爺爺、奶奶輩開始農作,她與先生Mama Ratang改種果樹,如今與果園第三代的女兒YabungRatang一起經營「喇當大叔的果園」。 *Yata:泰雅語,阿姨輩敬稱。Mama:泰雅語,叔叔輩敬稱。
【鄉間食堂】一瓶隨遇而安、珍藏風土的臺味果醬
「得獎後因為比較多採訪的關係,回頭看這些年做果醬的歷程,才發現自己好像做了滿多事。」習慣了隨遇而安的鄧聖強笑起來,說人生只要能賺點錢,有時間打電動,可以吃喝玩樂就好。「我們兩個人的生活型態其實很不一樣。」鍾文平戲稱自己帶點自虐,面對生活總是預先規劃、條理分明地處理極致,「不過,說到工作上各種細節的堅持,以及鑽牛角尖的程度,我們確很像。」這對四十歲左右、彼此扶持多年的伴侶,在二○一六年成立「果食男子工作室」品牌,而今十年煮一醬,在國際大賽嶄露頭角,展現的不僅這些年默默奮鬥的成果,大約也是屬於倆人情感,深刻的見證。
【家居植日生】一起蜂旅館:城市角落生物大發現
「這個可以特別看一下,應該是藍泥蜂蓋的。」「城市方舟工作室」的成員王庭碩引導我們觀察蜂旅館洞口,常見棕黃土質封門,卻有幾個門呈石灰質感的白,感覺有特別「油漆裝潢」。「這種蜂會採集壁虎大便上面,那顆白白的物質,拿來封住洞口。」成員之一的扶尚睿進一步解釋:「撥開白色層後,還是會看到一般的封口門,等於有兩道門。」觀察的事件雖小,卻因緣際會成為公館國小學生參加科展的題目,得出這道白門有較好防水功能的結論。
【家居植日生】一起生態瓶:方圓動靜中 微觀生命流轉
透明可視、具體而微的「生態瓶」(Terrarium)是將植物養在環境相對封閉的玻璃瓶內,打造自成生態循環的空間,像迷你植物園。一般分成密閉式與開放式,介質除了砂石與土,還有營養果凍等不同選擇;前身為十九世紀發明的華德箱(Wardian case)─將各地珍稀植物裝入玻璃瓶中,經過漫長運送過程也能存活。而苔蘚,則經常扮演瓶內生態的重要角色,由於水分在密閉的瓶身中循環,比起一般小盆栽,在照顧上較為簡易,近年正成為人們妝點辦公室或是居家空間的熱門品項,「苔蘚達人」謝資景便是在這十年,透過臉書的資訊分享,以及開班授課,逐漸被認識。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種樹的人:談種樹的二三事
城市生活總是匆忙,偶爾精神耗盡被迫停下腳步,才驀然察覺綠意圍繞,路樹、公園、廟前老樹⋯⋯原來一直被樹群無聲陪伴著。旺盛的綠,總能消解高壓緊繃的日常,成為溫柔的療癒擁抱。那麼美好。卻也讓人不禁好奇這些路樹究竟來自何處、有何身世?「行道樹或景觀植栽,通常來自各地方種苗場,樹木照顧到一定程度,再運送至需求單位種植。」「台灣樹木種源保育基金會」常務董事兼執行長鍾年鈞愛植物成痴,耐心為我們說明行道樹在島內遷移的費工過程,不夠,更身兼起「生態導遊」,熱情邀請我們走入產地,看看這些路樹的故鄉風景,以及種樹的人有著哪些故事。當然要去!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護樹的人:健康綠意的城市 才能療癒人心
有沒有那麼一棵樹,是希望身為臺灣人一定要認識的?「阿里山上那株超過一百二十歲的染井吉野櫻。」長期投身樹木救治、保護工作的「樹木醫」詹鳳春滿是珍惜的說,這棵樹是全臺灣最老的櫻花樹,見證了阿里山歷史、文化發展。「從故鄉東京抵達臺灣阿里山,耗費數十年終於適應高山氣候。曾面臨枯死危機,但熬過重症,奇蹟似的復活。」是難能可貴,入境隨俗的阿里山櫻花姑娘。
【侍魚師食堂】猿燒季節料理:享用道地臺灣海味的生魚珠寶盒
蘇志文在宜蘭羅東經營「猿燒季節料理」已經九年,招牌菜色是魚種多到塞不進盤中的「綜合生魚片」,日式漆器方盤上裝滿晶瑩剔透的各色魚片,琳琅滿目儼然就是一只豐盛的海鮮珠寶盒,每盤平均會有十五到二十種魚,雖份量有大、小之分,但即便豪華的大份量也不到五百元,老饕網友們總稱讚:「CP值超高」、「堪比魚類圖鑑等級」。
【侍魚師食堂】海洋主廚愛爾文:漁港到餐桌的永續海鮮大探險
位於花蓮吉安,由「海洋主廚」愛爾文(曾璽文)主理的「龍哥斯特」海鮮餐廳,從父母自一九九三年創立開業,迄今已逾三十多年。「店名來自龍蝦的法文Langouste,但跟有大螯的Lobster(美洲螯龍蝦)不一樣,Langouste是沒有螯的龍蝦,臺灣沿海的龍蝦大多屬於沒有大螯的品種。」順著愛爾文的話看向餐廳牆上的龍蝦浮雕,鮮活得彷彿下一秒就要躁動起來。愛爾文說,他的外公以前是漁夫,在鹽寮沿海放𦊓仔(lîng-á,長網)抓龍蝦,後來和愛爾文的爸媽一起合開海鮮餐廳,家族共同努力經營。靠海吃海長大的他,十足的海洋之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好海鮮的大師課:友善生態水產是什麼
提起好吃海鮮的味道,每個人皆有心頭所愛──是現挑、現蒸的港邊市場海鮮拼盤、是起鍋前會加點米酒提味的家常虱目魚肚湯,也或是熱炒矮桌上,加熱鐵盤還小火細煮的一整尾鱸魚……海島子民如我們,怎麼可能沒有暗自心愛的水產菜色。只是如今,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劣化,土地與海洋漸次衰竭,自然緩緩顯露出不健康的疲態警訊。趁來得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找到與整個環境友善共存的方式?本篇,從「如何選擇餐桌上的好海鮮」談起,邀請致力推廣「責任漁業」的徐承堉,以及從事生態水產養殖數十年、神農獎得主與神農陪伴師的邱經堯,捕撈與養殖的兩方對話,聊聊在他們心裡,符合友善環境的永續水產究竟是哪些?挑選時,我們可以抱持哪些簡易準則?關懷環境其實簡單,從用心選擇餐桌上那尾魚做起即可。
【永續海鮮指南】吃一桌友善環境的海鮮
水產、海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隨季節變化,不時還會出現期間限定的時令珍饈,煮之以清蒸、紅燒、乾煎、酥炸,各具滋味。然而,漁業資源有限,國產漁獲數量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除了透過漁業管理的方式追蹤、改善現況,消費者選用「永續海鮮」,也是極重要的理念。 永續海鮮究竟是什麼?一般民眾如你我,在生活中如何支持友善海洋的永續海鮮呢?本篇特別邀請「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文內簡稱海漁基金會)海洋永續組組長張永州客座《鄉間小路》,為我們解答永續海鮮如何入門。
【鄉間食堂】林貞粿行:一攤粿車載幾代人的熱鬧
粿與糕,總帶有年節豐收的象徵。臘月午後的冷風中,臺北迪化街上飄著濃濃的當歸、藥膳味,耳邊鋼琴聲隱約,熟悉的旋律不是〈望春風〉,也非〈四季紅〉,細聽發現竟是〈夜曲〉,但不是蕭邦,而是周杰倫,周董的流行曲。嶄新高樓與磚色斑駁的矮房交互錯落,提醒著日與月相推,新與舊依偎。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農曆年前,花蓮壽豐「四季耕讀農園」的李慶豪與劉慧芸正忙著製作期間限定的年糕(甜粿)。他們堅持糕粿必須純米製作,不單因為樸實的滋味,更有小時候與家人花上漫長時間一起磨米炊粿的回憶。不知何時開始,做粿不再是家家戶戶的過年工事,市面上賣的米製品也難再找到記憶中的口味,於是夫妻倆依循古法,用自己種的米做出簡單而純粹的傳統米食,以手工的心意款待重要的人,也敬賜予四季豐盛的土地與時日。
【年糕指南】韓國年糕:祈願富足的風土特色食材
韓國的「糕」定義上,是白米、糯米、高粱等穀物,或馬鈴薯製作的糕點。以製作方式來看,大致可分為打糕、蒸糕、煎糕、水煮糕;以功能來看,常見的有秋夕(中秋)的松餅(송편)、搬家後分送新鄰居的紅豆蒸糕(팥시루떡)、孩子出生滿一百天的白雪糕(백설기)、週歲宴或生日宴的紅豆高粱糰子(수수팥떡)、彩虹糕(무지개떡)和黃豆粉年糕(인절미)⋯⋯等。
【年糕指南】黏黏有餘香
由糯米製成的傳統臺灣年糕,又稱甜粿,寓意年年高升,是臺灣過年酬神祭祖、餐桌必備的甜點。傳統習俗中,家家戶戶會自炊年糕使用,而年糕製作也有些禁忌,如一年內家中若曾有過喪事,便不可自行製作,須由他人送禮,製作期間皆需慎言等。 除了臺灣,中國寧波年糕以蓬萊米製作,是年節祈福常見供品,口味可鹹可甜。韓國過年的年糕湯,有長壽健康的吉祥意涵。日本過年則有鏡餅,歲末年初時擺放於神壇或者玄關敬神。各式年糕傳入不同地區,歷經時間,也傳出不同作法,如加入在來米或其他米為主原料調整口感,演變成符合在地口味的美妙滋味。 本期指南先以熟悉的臺灣年糕開篇,喚回記憶深處的年糕情懷;再透過名家之筆介紹中國寧波年糕、韓國年糕與日本鏡餅,走一趟橫跨四界的「黏年」小旅行,將各地美妙的年糕滋味,一次蒐羅到胃。
【餐桌上的產地】大崙頭草莓園:復興務農的十項全能家庭
跟「老臺北」的友人們談起,將前往內湖區的白石湖採訪草莓園,得到一臉驚訝的回應:「臺北產草莓?」其實,臺灣最初開始種草莓,約一九三○年代由日本人引進,就是於臺北陽明山區試種,儘管沒有成功,草莓卻輾轉於苗栗大湖大放異彩,茂盛綿延。而白石湖種植草莓的契機,則是一九八三年起,內湖區農會輔導在地農家轉型,成立草莓產銷班;在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台北市農會、內湖區農會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協助下,打造出卓越發展成績,在二○一六年底由農委會(現農業部)正式公告,成立「白石湖休閒農業區」,成為臺北市第一個休閒農業區。
【餐桌上的產地】ㄎㄚ大粒草莓園:帶點幽默勇於嘗新 才更顯滋味
採訪開始不久,袁婧清的電話響起,有人希望預約採草莓,她幽默回應:「你慢一點,不要那麼急,十二月中旬再來,要來之前跟我說,天氣冷一些草莓才會甜,跟你一樣甜♥」截至十一月底,她已經接過七十幾通想採草莓的詢問電話和訊息,熟門熟路的老顧客知道「ㄎㄚ大粒草莓園」是友善環境且草莓品質好,每年都催她快點開放草莓園。但草莓園無法說開就開,「我們是做口碑的,沒有很喜歡賺錢啦!」語畢她開朗大笑解釋,「一開園就會造成損耗,要等量夠多、品質穩定,才適合開放。」俏皮眼神也帶著耀眼專注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