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法說會報喜!台積電期夜盤衝歷史新高 盤中一度來到1165元

「車模林志玲」施打牛奶針身亡 名醫吳紹琥200萬交保

1991年創刊的《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為工業技術研究院發行之全院性對外出版品,主要提供工研院重大技術發展、相關產業趨勢、技術移轉成效等內容,為一般大眾接觸工研院的管道之一。工研院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不論技術引進、人才培育、育成中心、技術服務移轉,對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工業技術與資訊

追蹤
1991年創刊的《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為工業技術研究院發行之全院性對外出版品,主要提供工研院重大技術發展、相關產業趨勢、技術移轉成效等內容,為一般大眾接觸工研院的管道之一。工研院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不論技術引進、人才培育、育成中心、技術服務移轉,對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41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

專欄/陳瑞杰:醫療照護現場的智慧改造

曾服務長庚醫院外傷重症中心長達20年,後接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又擁有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頭銜,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是臺灣少數兼具醫療、管理、科技三方領域的專業人才。他一手擘畫北醫的智慧醫療轉型,曾連續3年帶領北醫拿下國家新創獎,他濃縮過去經驗,分享智慧醫療與數位轉型看法。

34 雜誌

Touch Taiwan 2025科技新趨勢

顯示器產業年度盛會Touch Taiwan 2025日前盛大登場,聚焦前瞻顯示與跨域應用。今年的「創新技術館」專區結合企業與研發能量,展出多項關鍵技術亮點,橫跨半導體封裝、Micro LED顯示、智慧車用、5G通訊與人機互動,全面展現臺灣在高階技術與智慧應用的創新實力。

189 雜誌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法務長兼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

專欄/LOT助攻臺灣產業 共同防禦NPE威脅

近年來,包括大量「專利蟑螂」在內的不實施專利實體(NPE)訴訟數量激增,對於以研發為導向的臺灣科技產業而言,NPE猶如無聲的風暴,時時威脅企業生存。工研院法務長王鵬瑜從產業與法務雙重視角出發,剖析NPE問題本質,倡議臺灣亟需共組LOT聯盟,凝聚產業公約數,共築智慧財產防護網。

82 雜誌
工研院攜手四大醫療體系,總計11家醫院,啟動「臨床試驗綠色通道」,為新創醫材打造...

智慧醫療新紀元 工研院攜手醫療體系打造臨床試驗綠色通道

從實驗設計、申請審查到臨床數據驗證,創新醫材的臨床試驗需克服層層關卡。面對全球數位醫療市場的高速成長,工研院攜手北、中、南四大頂尖醫療體系,共同啟動「臨床試驗綠色通道」,優化流程、提升效率,為新創醫材打造從研發到臨床的快速通路,助力臺灣在智慧健康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掌握先機。

669 雜誌
工研院於「2025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的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研發主...

邁向數位淨零雙轉型 TIMTOS 2025大秀臺灣工具機研發實力

工具機產業是製造業的基石,其技術發展關乎全球製造競爭力。「2025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吸引超過千家企業,展現臺灣技術實力。工研院在此次展會中發表21項高階工具機關鍵技術,涵蓋H型鋼構雷射銲接、AI高精度五軸工具機、超高速力感測器等創新技術,並陸續導入國內工具機廠商,為臺灣產業注入新量能。

158 雜誌
工研院研發「5G開放式架構NTN基站系統」,攜手中華電信參加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

臺美交流布局全球通訊商機 MWC臺灣館首秀高軌衛星通訊

世界局勢瞬息萬變,通訊韌性是國家應變關鍵。工研院今年攜手中華電信與臺灣企業共同參與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展示「5G開放式架構NTN基站系統」、「5G/6G先期專網智慧解決方案」等先進技術;並與美國開放架構政策聯盟進行策略夥伴交流,展現臺灣實力之餘,更深化國際合作,為產業打開全球通訊市場。

215 雜誌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產業分析師楊玉奇表示,AI在網路管理、安全防護、企業數據處理...

從開放架構到智慧應用 MWC 2025看見電信業新風貌

年度通訊盛事「MWC 2025」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登場,聚焦5G-A技術演進、衛星與地面網路整合,以及AI在電信管理與服務創新中的關鍵角色。工研院團隊親赴現場,直擊全球電信產業最新趨勢,帶回第一手情報,全面解析業界如何以開放架構與智慧技術迎戰變局、創造新商機。

119 雜誌
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透過AI優化冷櫃與空調管理,協助超商業者隨時調控能源,提升節...

助零售業提升能源效率 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

在全年無休的便利商店與超市裡,能源消耗一直是隱形的成本殺手,如今工研院「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透過AI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運用AI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設備能夠自動調節用電,高效節能達5%至10%,甚至能幫商家把省電變成賺錢的新機會,榮獲2025愛迪生獎銅牌獎肯定。

129 雜誌
「自動化網路控管技術Janus」,如羅馬神話中的守護門神Janus,協助企業強化...

打造智能資安防線 Janus自動化網路控管技術

資安防護不應只停留在防火牆層級,依賴系統評估誰是好人、壞人,不如從行為控管著手!工研院研發的「自動化網路控管技術Janus」,透過專利的物聯網行為識別技術,自動生成白名單,排除異常行為,榮獲2025愛迪生獎銀牌獎肯定。

80 雜誌
工研院研發出「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透過非均流充電技術與人工智慧演...

電動車隊的神隊友 智慧充電: 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

在電動車快速普及、電網壓力日益加劇的時代,如何聰明充電、穩定供電,成為電動巴士與物流車等大型電動運具營運的關鍵課題。工研院開發「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不僅突破技術瓶頸,成功降低營運成本與電力契約需求,榮獲2025年愛迪生獎銀牌獎肯定。

144 雜誌
工研院和台灣光罩合作開發「H型鋼構低碳自動生產製造技術」,具有高產速、低碳排、高...

減碳80%產速提升5倍 H型鋼構低碳自動生產製造技術

扮演建築要角的H型鋼構,傳統使用電弧銲的人工銲接方式,不但費時費力,也極度耗能,還要處理大量廢棄物,無法有效提升產能。工研院與台灣光罩攜手打造「H型鋼構低碳自動生產製造技術」,一次解決多項產業痛點,榮獲愛迪生獎銀牌獎肯定。

113 雜誌
「漏水智慧監測技術」結合本土化漏水診斷設備與AI演算法,並整合5G與AIoT技術...

智慧守護滴水不漏 漏水智慧監測技術

自來水管線隨時間老化,滲漏風險隨之增加,傳統檢測方式仰賴人力,效率受限。工研院開發「漏水智慧監測技術」,結合AI分析與5G低延遲傳輸,大幅提升檢測準確度與效率,能迅速鎖定漏水點,加速維修應變。技術應用正進一步擴展至城市地底關鍵管線監測,推動水資源及基礎管網管理數位化與智慧化,為永續城市發展提供關鍵助力,並榮獲2025愛迪生獎金牌獎肯定。

119 雜誌
NaPoGlass不僅低碳環保,主要的製造材料更來自廢玻璃,落實資源再利用。

革新金屬廢水處理 金屬離子捕捉材NaPoGlass

電鍍產生的金屬廢水,過去數十年都只能用傳統的化學混凝法,不僅流程繁瑣,成本也高又耗能。工研院瞄準產業痛點,全球首創新材料「NaPoGlass」,打造具奈米孔洞的玻璃材料,可高效吸附廢水中的金屬離子,兼具碳排低、無汙染特色,廢水、金屬和孔洞材料皆可循環使用,榮獲2025愛迪生獎金牌獎肯定。

90 雜誌
「突破性多效能溫感水膠」目前已取得多國專利,並與臺大醫院合作完成退化性關節炎治療...

微創醫療新解方 突破性多效能溫感水膠

上了年紀後,走路、爬樓梯時,膝關節愈來愈僵硬,不僅疼痛難耐,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除了手術置換人工關節,工研院研發的「突破性多效能溫感水膠」有望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新解方。這項技術不僅溫和、安全、穩定,還具備極佳的延伸應用潛力,並榮獲2025愛迪生獎金牌獎肯定。

77 雜誌
工研院在愛迪生頒獎典禮上拿下7座獎項,得獎數名列獲獎機構第二。

臺灣勇奪18座愛迪生獎 獲獎數全球第二

2025年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臺灣再次交出亮眼成績,拿下18座獎項,獲獎總數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這18項驚豔全球的技術,涵蓋智慧交通、綠能科技、精準醫療與智慧製造等領域,不僅展現臺灣的研發實力,讓國內的科技能量再次被國際看見,也為產業升級與創新應用帶來更多契機。

62 雜誌
達盈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方頌仁

專欄/臺灣創業趨勢與觀察

全球創投市場呈現高度集中態勢,資金主要流向少數大型機構與特定區域,根據荷蘭創投數據機構Dealroom.co統計,截至2024年底,美國就獨占57%的創投資源,而臺灣則與日本、韓國等經濟強國分食亞洲區僅11%的資源。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如何在有限資源中突圍,成為全球創業者關注的關鍵議題。

87 雜誌
臺灣駐德國特任大使謝志偉(右三)與北萊茵邦經濟廳歐洲、法律與對外貿易司司長Dr....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199 雜誌
鋼化聯產是一種將鋼鐵製程中的副產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氫氣等,轉化為高附加...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315 雜誌
氫燃料電池乘用車(FCV)技術示意。氫氣從車前導入,提供給燃料電池電堆,經化學反...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509 雜誌
5種主流與新興運輸與儲存氫氣的方式,由上而下分別為氣體壓縮、液態氨合成、液態有機...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199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