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遭駭客攻擊再添一起 中壢長慎醫院8萬人個資恐曝光
退休生活無聊又不想花大錢出國? 60歲女曝「超省類旅遊」
比去年多12萬!白沙屯媽進香報名28日截止倒數 爆量突破30萬人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日本、歐盟、東南亞搶占「氫」機
氫能是淨零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各國積極以政策與技術推動,打造綠色未來。日本在氫能載具與基礎設施上展現優勢,歐盟透過標準制定引領市場,新南向國家則強化政策支持與市場發展。臺灣可借鏡國際經驗,結合政策與技術創新,加速氫應用發展,創造更潔淨、永續的能源生態。
從氫經濟看氫能的開發與未來
全球邁向減碳與清潔能源的路上,氫能正逐漸成為聚光燈焦點。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以宏觀角度,從人類使用能源的歷程,來看由石油經濟轉為氫經濟的趨勢。要扭轉150年歷史的石油經濟,政策支持固然不可少,技術突破更是關鍵,本文將帶您一探氫產製的現況與未來機遇,透過科技研發,加速實現氫經濟大未來。
AI落地 進入平民化時代
隨著生成式AI的廣泛應用,AI已走下科學神壇,進入百工百業、日常生活,任何人都有機會因AI而受惠。工研院先前舉辦「AI賦能.半導體領航:2024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論壇」,邀請石化、半導體等產業領袖,針對「產業AI化」和「AI平民化」角度,剖析AI對產業的提升與影響。
AIoT棒球打擊服務系統 創造選手培訓新體驗
2024年,中華隊以黑馬之姿勇奪世界棒球12強冠軍,寫下臺灣棒球新頁。這份榮耀不僅激勵了無數人的夢想,也點燃了我國棒球追求卓越的熱血。如今,結合AI與MR技術的智慧訓練系統,將為棒球訓練開啟新紀元,以科技助力選手突破極限,為國爭光。
AI、半導體煥新南部產業能量
在AI與半導體產業帶動下,南臺灣從傳統產業轉型為創新樂土。工研院日前舉辦南臺灣產業策略論壇,提出「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聚焦「半導體南向,產業鏈聚能量」與「產業AI化,AI平民化」雙主軸的產業架構,倡議產業提早布局,共創嶄新商機。
部立醫院與產官學研簽署「永續倡議書」
響應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與總統賴清德2050淨零排放政策,衛福部帶領26家部立醫院攜手產官學研共同簽署「永續倡議書」,為促進健康福祉、永續發展、愛護地球開啟重要里程碑。
2025年臺灣製造業成長6.5% AI扮火車頭領跑百工百業
地緣政治與科技競局使得產業由全球化走向區域化,分散生產、供應鏈趨於零碎的趨勢下,2025年製造業的面貌如何?工研院日前舉辦「2025年臺灣製造業暨電子零組件產業景氣展望」,預估2025年全球貿易將重返溫和擴張態勢,帶動臺灣製造業正向成長。
電動物流車助力臺灣綠色運輸
隨著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綠色運輸被視為具潛力的減碳產業之一。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支持下,工研院推動電動物流車產業發展成果豐碩,期望加速國內商用電動車產業鏈發展,引領臺灣物流運輸邁向無碳未來,助力臺灣重要產業的綠色競爭力。
科技之翼/打造國產高階無人機感測晶片
想讓無人機飛得穩定,位置準確,控制飛行的關鍵技術不可少,其中又以六軸慣性感測晶片和自主姿態/導航系統這2項技術最為重要。工研院率先投入相關晶片與模組研發,打造國產自主的無人機感測晶片以及感測應用模組。
科技之翼/燃料電池無人機引領飛航新格局
近年來無人機發展如火如荼,逐漸成為人類的空中助手,不僅能執行過去需要直升機才能完成的高難度任務,還具備高效率與成本效益的優勢。在這波技術浪潮中,工研院以燃料電池技術為核心動力,為無人機應用開啟嶄新的篇章,展現出未來多元應用的無限可能。
科技之翼/AI無人機重塑遠洋漁業新時代
傳統遠洋漁業因高成本、高風險且高度仰賴船員經驗,正面臨少子化與勞動力短缺等嚴峻挑戰。為解決此議題,工研院與金屬中心攜手開發「低碳智慧漁搜機隊系統」,結合智慧物聯網(AIoT)與無人機技術,透過科技創新大幅提升漁搜效率,為全球遠洋漁業的智慧轉型與永續發展開創新局。
科技之翼/精準作業無人機 高空任務好幫手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無人機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從娛樂、物流到高風險的高空作業與救災場景,無人機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革新速度改變你我的生活。工研院憑藉前瞻研究與技術突破,為無人機的高空任務開啟嶄新的視野,更帶領相關產業升級轉型。
科技之翼/無人機前瞻研發成競爭力關鍵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宛如空中萬花筒的無人機排字表演,而搭載鏡頭的無人機,更是攝影愛好者空拍的利器。隨著科技進展,無人機也將成為物流、甚至客運交通的重要載具。瞄準無人機商機,工研院長期深耕無人機技術,成功打造長航時、高酬載的無人機,也將技術落地,開發出多元的應用案例。
科技之翼/全球無人機朝多元應用開展
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為全球的永續發展投下變數,無人機科技不僅強化交通運補韌性,更開創出經濟、社會與國防領域新市場。工研院日前舉辦「無人機技術與應用市場研討會」,剖析全球無人機發展趨勢與臺灣供應鏈機會,透過多元應用,創造未來潛力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