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創刊的《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為工業技術研究院發行之全院性對外出版品,主要提供工研院重大技術發展、相關產業趨勢、技術移轉成效等內容,為一般大眾接觸工研院的管道之一。工研院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不論技術引進、人才培育、育成中心、技術服務移轉,對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工業技術與資訊

追蹤
1991年創刊的《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為工業技術研究院發行之全院性對外出版品,主要提供工研院重大技術發展、相關產業趨勢、技術移轉成效等內容,為一般大眾接觸工研院的管道之一。工研院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不論技術引進、人才培育、育成中心、技術服務移轉,對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2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工研院舉辦研討會分享全球半導體趨勢,在面對不確定的貿易局勢與技術管制風險下,產業...

洞悉202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趨勢與競爭力

全球半導體市場持續擴張,臺灣半導體產值隨之攀升,AI與高效能運算應用成為關鍵成長動能。然而,隨著技術快速演進、地緣政治變局交織下,產業面臨結構重塑與競爭加劇的挑戰,從IC設計、先進封裝到政策布局,2025年將是半導體產業關鍵轉折的一年,各界正加速布局,力求在變局中掌握優勢。

50 雜誌
工研院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舉辦「科技儲能與系統韌性應用研討會」,邀請各界專...

迎接表後儲能元年 搶攻全球兆元儲能商機

儲能技術正站上能源舞台中心!隨著電力成為經濟命脈,臺灣積極推動表後儲能與智慧應用,工研院攜手產官學研共探商機,舉辦「科技儲能與系統韌性應用研討會」,邀請各方專家分享儲能產業前景,為淨零與能源轉型注入新動能,搶攻國際儲能市場商機。

14 雜誌
工研院開發乙烯高值材料,不論是可替代進口的POE,或是應用於高強度纖維的UPE,...

乙烯精準聚合技術為臺灣石化創新局

長期以來,臺灣在高階聚烯烴材料領域受制於技術門檻與進口依賴。為打破困局,工研院開發出「乙烯精準聚合高值PE/POE技術」,不僅突破聚合物性能與製程瓶頸,更具備應用於高強度纖維、綠能電纜等高值應用的潛力,為石化業開展新的方向,榮獲傑出研究獎金牌獎。

8 雜誌
外送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AI百工百業/智慧物流外送快速到家 物流排程運力整合平台

在外送成為日常、物流效率決定顧客體驗的時代,如何讓貨物更快、更順、更準時送達,已成為各行各業競爭的關鍵。隨著AI與大數據的應用成熟,工研院結合「跨平台配送整合」與「智慧排程演算法」系統,正悄悄為臺灣物流產業帶來革新。

7 雜誌
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暨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慶瑞

專欄/產業革命再掀風雲 歡迎進入量子時代

挾帶強大的運算速度和應用潛力,量子電腦逐步走入大眾視野,未來可望掀起新一波的量子科技革命。究竟量子科技有何內涵?臺灣的機會又在哪裡?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暨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同時也是鴻海董事的張慶瑞,帶來第一手觀察。

5 雜誌
工研院與日本三菱電機於兵庫縣先端技術綜合研究所舉行「固態胺吸附劑碳捕捉模組」裝機...

工研院攜手三菱電機碳捕捉跨國實證啟動

在全球加速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浪潮中,碳捕捉技術已成為產業減碳的關鍵。工研院與日本三菱電機攜手合作,啟動固態胺碳捕捉模組跨國合作,不僅展現臺日科技互補優勢,更開啟臺灣碳捕捉技術跨海驗證的里程碑,為打造亞洲碳中和市場注入新動能。

4 雜誌
工研院打造出「下世代運算架構軟硬整合之超低功耗邊緣辨識」技術,成功開發省電10倍...

軟硬整合、省電10倍以上的AI晶片

AI浪潮帶來革命性創新,終端裝置對運算效能與省電的要求越來越高。工研院突破技術瓶頸,打造出具備超低功耗、可彈性配置的「下世代運算架構軟硬整合之超低功耗邊緣辨識」技術,讓AI運算省電10倍以上,能效創世界紀錄,獲傑出研究獎金牌獎肯定。

4 雜誌
醫療物流AI機器人「阿幫」上線後,可協助完成搬運、配送等例行任務,讓醫護人員能把...

AI百工百業/AMR打造醫院智慧運作新節奏

醫院走廊裡,機器人自動閃避病人、搭電梯、準時送達醫療物資,這是AI進駐醫療現場的真實寫照。工研院將AMR導入院區,讓AI從產線延伸至病房,在高度變動的人流與流程中,成為醫護的重要後援。隨著AI技術深入百工百業,服務型機器人也在醫療場域中找到關鍵定位,為智慧醫院開啟新解方。

4 雜誌
工研院舉辦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落實政府提出的「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

打造可信賴的半導體供應鏈夥伴

在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供應鏈重組加速的當下,臺灣正從「矽盾」轉變為連結全球的「矽橋」。工研院舉辦「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匯集美、日、歐、英、荷、法、捷等駐臺代表與產業共識,以「創新、安全、韌性、共榮」為主軸,為臺灣成為AI時代核心支點奠定戰略基礎,展現臺灣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關鍵角色。

3 雜誌
工研院研發「AI精準投餵技術」,讓機器不只定時撒料,還能聽懂魚的反應,讓養殖管理...

AI百工百業/AI投餵接棒老漁民經驗

養魚,不是只靠撒飼料那麼簡單。缺工、耗時與高成本,是傳統漁產養殖投餵面臨的三大難題。工研院導入AI打造精準投餵技術,讓機器不只定時撒料,更能讀懂魚的反應、學會漁民的經驗,為水產養殖注入科技動能。

3 雜誌
工研院與華南銀行共同舉辦「共創智慧永續論壇」,簽署「強化金融創新策略協助企業永續...

工研院攜華南銀行打造淨零轉型加速器

2050淨零排放是全球目標,企業該如何做?淨零投資錢從哪裡來?現在,企業淨零轉型不再孤軍奮戰。工研院與華南銀行攜手舉辦「共創智慧永續論壇」,結合技術顧問與綠色金融,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一站式減碳解方。

3 雜誌
工研院擴大歐洲布局,5月底於英國倫敦成立新辦公室,並與英國國家級創新引擎Cata...

臺英戰略樞紐啟動 工研院英國辦公室開幕

為強化國際合作、推動科技成果全球落地,工研院於英國倫敦設立海外辦公室,並與英國Catapult Network簽署策略合作意向書,深化雙邊在6G、量子科技、淨零等關鍵領域之連結。

2 雜誌
運用3DGS技術結合空拍影像,即便在偏遠山區或災後斷訊場域,也能30分鐘內完成高...

3DGS數位雙生創新引擎

從拍照到建模只需幾分鐘,3D建模技術不再遙不可及!工研院以創新3DGS技術打造低門檻、快速擬真的建模工具,結合數位雙生概念,讓電商、災防、文創或室內設計,人人都能成為3D創作者,重塑數位雙生新格局。

2 雜誌
工研院導入AI技術於車輛產業,開發「V2X See Through」智慧座艙技術...

AI百工百業/AI啟動智慧交通 智慧座艙打破視線死角

視線死角常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因,工研院開發的「V2X See Through」智慧座艙技術,結合AI影像辨識與車聯網即時通訊,讓車輛得以共享視野、突破遮蔽限制,精準預警突發狀況,打造更安全、更聰明的行車未來。

2 雜誌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

專欄/陳瑞杰:醫療照護現場的智慧改造

曾服務長庚醫院外傷重症中心長達20年,後接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又擁有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頭銜,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是臺灣少數兼具醫療、管理、科技三方領域的專業人才。他一手擘畫北醫的智慧醫療轉型,曾連續3年帶領北醫拿下國家新創獎,他濃縮過去經驗,分享智慧醫療與數位轉型看法。

2 雜誌
工研院參展Japan Drone臺灣館,展示包括長航時燃料電池無人機、物流無人機...

工研院前進Japan Drone 深化臺日供應鏈合作

面對供應鏈重組與無人機產業自主化趨勢,工研院帶著6項創新技術赴日參與「Japan Drone 2025」,於臺灣館展示巡檢、物流與AI應用成果,積極拓展國際合作。透過技術實力與現場示範,深化臺日產業鏈連結,推動智慧載具跨國布局與供應鏈整合。

1 雜誌
工研院以AI結合聲音辨識技術,打造「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將老師傅的智慧與經驗...

AI聽水管 抓漏超神準

面對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日益緊張的雙重挑戰,如何有效減少地下管線漏水,成為各國基礎建設管理的重大課題。工研院以AI結合聲音辨識技術,打造「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成功轉化資深聽音員的經驗為可擴散的智慧系統,大幅提升查漏效率與準確率,為水資源管理提供嶄新解方,榮獲傑出研究獎金牌獎肯定。

1 雜誌
「預兆診斷技術及應用服務」有效避免突發停機,提升設備稼動率與可用性,同時大幅降低...

預兆診斷技術實現預測維護

面對智慧製造浪潮與產業需求,設備維護的智慧轉型已是必然趨勢。工研院領先業界,推出「預兆診斷技術及應用服務」,其三大核心技術-健康評價、壽命預測、故障診斷,成功將傳統預防保養提升至預測性維護。這項技術已成功導入多類製造業者,不僅展現高度產業擴散性與龐大商業潛力,更榮獲產業化貢獻獎金牌獎。

1 雜誌
工研院整合AI、自動化、雲端平台等技術,打造出一站式AI智慧零售解決方案,讓仰賴...

從選址到物流銷售 AI解決零售關鍵痛點

面對零售業商品繁多、人力短缺、轉型困難、成本上升等挑戰,工研院整合AI、自動化與雲端平台技術,打造出「一站式AI智慧零售解決方案(Solution Hub)」,從開店選址、揀補貨調度到促銷與物流管理,全面協助業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數位轉型,榮獲產業化貢獻金牌獎。

1 雜誌
工研院打造元宇宙智慧工廠,以RoboTwin關鍵技術使機器人的動作、運作條件與生...

AI百工百業/製造業數位轉型新解方 元宇宙智慧工廠

元宇宙不再只是遊戲和社交,它也正悄悄改變製造業!結合AI、XR與機器人數位分身,工研院打造的「元宇宙智慧工廠」成為製造業數位轉型的新解方。透過整合3D數位分身、RoboTwin、生成式AI與人機協作的感知技術,讓設計與生產流程更快速、更精準、更人性化。

1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