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不如上回…藍營支持者相約北檢外 大唱軍歌「夜襲」撐場面
美2歲童失蹤!荒野中獨自行走11公里 陌生牧場犬「一路護送」助團聚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不只是環境貢獻 農業ESG的社會面實踐 彈性、多元切合企業需求 婦女小農皆受益
永續發展箭在弦上,ESG的全球浪潮也迅速席捲臺灣。隨永續報告書的法規正當性與市場價值提升,農業的ESG定位與機會也備受關注。就農業永續性而言,環境面(E)最為直覺,諸如維護生物多樣性、碳匯功能,過往對於社會面(S)的探討較少,本文特別著重於蘆葦女力、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行動,透過組織成員的經驗與心得,探討農業的ESG價值如何在企業需求與政策引導下,更加被凸顯。
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引企業投入生物多樣性 農業永續新顯學 資誠永續:不只減碳還要利於生態
企業投入ESG,過去熱愛種樹造林以抵消碳排放,近年有企業重視生物多樣性,投入物種保育等行動。中國信託於澎湖復育海草床,華碩電腦參與改善臺中大雪山國有林的棲地,守護穿山甲。「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風行,只要讓企業了解生態退化情形、農業ESG機會在哪,企業就有能力推臺灣永續一把。 國內最早導入TNFD揭露框架的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剖析引入TNFD的必要性,提供選擇ESG行動的建議,以及掌握三大原則避免「漂綠」議題。
無印良品開拓臺灣農業 「ESG就是我們的DNA」 良品市場實踐在地化展現永續行動豐碩果實
在臺灣擁有68家門市的知名日本零售通路品牌「MUJI無印良品」,從2020年開始即投入臺灣農業相關產品開發,至今全臺29家門市內設有「良品市場」,貨架上多達300種商品,與農友契作面積從70公頃擴大到350公頃。每一種商品背後均富含對農業ESG環境、社會面向的在地行動與關懷。
林業保育署搭建媒合平臺 緊扣國際ESG趨勢 專注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 資金回饋在地部落
2022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從轄下的國有林出發,透過一系列政策誘因,並貼合實踐ESG的需求,引導企業主動前來平臺媒合專案。不僅要延續過往與企業的合作,更要以林業保育署管轄的國有林範圍,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將主力放在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山村與原住民部落等相關議題。目前與企業合作的ESG方案已有顯著成果,對減碳的實質效益也顯而易見。
農業部開店ESG STORE 盼明年底成功媒合百件專案 雙向一站式服務 企業實踐永續最佳場域
含括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三大概念的ESG是企業經營重要指標,在農業領域中實踐ESG也成為重要趨勢。農業站在氣候變遷第一線,不僅生產過程與環境交互影響,也牽動糧食安全,是社會安定的基石。企業投入農業ESG,協助農業永續發展,自然環境、社會大眾也能受益。為促進企業對農業ESG的參與,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成立「ESG STORE」平臺,期待明(2026)年底平臺能成功媒合100件農業ESG專案。
上市櫃公司領頭 金管會:ESG揭露帶動轉型 為永續經濟訂立指標 「參考指引」納農林產業
近年全球颳起ESG風潮,企業除了自己的營利本業,往往致力於更多對環境、社會友善的行動。中華電信公司自2022年起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8年15萬棵植樹造林計畫,補償其因架設基地臺可能對森林棲地造成的衝擊;台灣糖業公司也響應聯合國「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將製糖所產生蔗渣、濾泥等副產物回歸田間,增加土壤碳匯。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推動企業ESG相關永續資訊揭露,從今(2025)年起,全體上市櫃公司均應編製ESG永續報告書。企業需要實際ESG行動才能揭露於報告書,因農業是唯一具有碳匯功能的部門,且能提供多元生態服務價值,與企業合作、對接企業ESG行動的需求,可為農產業發展導入資源,有助農業、企業與環境、社會多贏。
穿山走溪行六龜 與十八羅漢同行 社區與保護區和諧共生 發掘深度旅遊價值
你是否曾與「羅漢」同行?穿走荖濃溪畔,山會以各種姿態陪你奔跑、坐臥,同呼吸、共步伐。在這個由保護區與地方社區共同守護的天然地理教室,觀察礫石層變化、聆聽雷公溪流的大自然節奏,通往神祕時光隧道與蝙蝠相遇,感受六龜生態與地貌的殊美豐饒。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用一條虱目魚說故事 從產地到餐桌 認識環境、文化與食物的連結
一條魚從養殖技術的革新到料理的味道,背後都有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的影響。「田媽媽-長盈海味屋」第四代經營者謝佳歆以食農教育遊程,串連虱目魚的生產與食用,將友善環境永續經營的思維,巧妙融入小旅行的觀察與體驗之中,讓遊客認識養殖管理對食材生產的重要性,地理環境對於飲食文化的形塑樣貌,並發現農漁業在辛苦之外的面貌。
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大膽決定園區只收住客 為環境降載 提升自然生態旅遊品質
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創辦人徐文良在宜蘭蘇澳永樂白石山礦區出生長大,常目擊水泥廠用火藥炸山的慘烈,因此當園藝事業有成,買下冬山鄉南邊山坳這片10多公頃文旦柚果園準備作為園藝展示區的同時,也決心將大部分土地還給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讓自然重返自然,「生態有多珍貴、多重要,我們做農的最知道。」徐文良說。
仙湖休閒農場 發展旅遊是為服務農業 「最終會讓家鄉變好的 一定是在農業身上」
銜接旅宿、遊憩的休閒農業,可謂是農業的門面,但臺南東山仙湖休閒農場農二代經營者吳侃薔認為,讓家鄉變好,不能僅靠休閒農業中旅遊觀光的層面,而要「讓旅遊為農業服務」,帶動消費者深入認識在地文化與農產品。他重新詮釋農村討山「放伴」(臺語pàng-phuānn)精神,融入到農事體驗與空間設計中,更進一步在自家農地進行草生栽培龍眼的實驗,預定發展龍眼、咖啡、蜂蜜混作,傳承柴焙桂圓的同時探索農業永續的可能性,希望能藉實際收益吸引青年從農,讓農村的人與生活,能透過產業的良性循環持續經營。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要「讓人願意一來再來」 告別觀光思維 休閒放鬆、深度體驗是經營之道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是臺灣第一家將農業與觀光休閒結合的休閒農場。創辦人張清來在社區營造概念未及萌芽的1980年代,到距離農村再生推行仍遠的90年代,即以複合式經營的休閒農場嘗試為農業走出新路;他更自掏腰包為有志返鄉創業的青年舉辦教育訓練、創立聯誼會凝聚社群,並推動政府立法支持休閒農業產業化,正式揭開臺灣休閒農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因而被譽為「臺灣休閒農業之父」。走過30多年,香格里拉仍不斷依市場趨勢更新遊程、拓展客群,無怪乎能成為屹立不搖的老字號。
從觀光採果到水果旅行 休閒農業已是臺灣品牌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至今半世紀,最高一年吸引近3千萬人次遊客造訪,以農村魅力創造百億元消費產值。6年前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推出的「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去年底新增永續及食農的認證;「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也在去年底宣布成立,臺灣農業旅遊發展不僅好玩,多元又繽紛。
參考日韓經驗思考「班班有鮮乳」 完善營養午餐法規 打好學童乳政策基礎
農業部自去(2024)年9月實施「班班有鮮乳」,但因為第一線教師工作量增加、乳品發放管理不易等問題引起爭論,最終於同年12月喊停。然而,酪農界多認為這項政策確有拓展國產乳品銷路的實質功效,並提供孩童發育所需的鈣質、蛋白質等營養。《豐年》邀請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分享日本、韓國推動學童乳實例,藉此思考未來政策如恢復實施,如何兼顧照顧農民、補充孩童營養,並降低教師負擔的三贏局面。
留美酪農日系造景 飛牛打造典範牧場
飛牛牧場是全國名聲最響的酪農牧場之一,自1995年開園經營以來被視為國內休閒牧場典範,但在揚名以前卻有逾20年的潛沉甚至苦撐。在休閒牧場中,遊客能直接觀察到的細節恐怕只有一小部分,從遊園地區到畜牧場的經營管理,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有眾多鋩鋩角角值得產業借鑑。經營酪業半世紀,飛牛創辦人之一施尚斌認為,紐西蘭零關稅液態乳雖有影響力,但國內更該重視乳品產地標示的建立,由法規及食農教育層面建立消費者對國產乳品的認知與認同。
自營乳廠與加工 四方鮮乳的冒險與穩健
從竹南火車站往西南方步行15分鐘,穿過這座全國人口第三大鎮,在住宅與中小企業廠房之間可以發現「四方鮮乳酪故事館」,亮橘與黃色的建築外層做出起司洞狀的裝飾,這是臺灣第一間穩定量產起司的工廠,也是首座起司觀光工廠,鮮乳的加工及包裝廠房則在一旁;四方的鮮乳、調味乳、優格等各項產品,都是在此地加工。四方鮮乳已邁入36年,由牧場供應生乳到自行開設乳廠,逐步朝向全方位多角化經營,更是開拓國產起司的先鋒。
鮮乳坊、許慶良等牧場打造「莊園級」品牌 臺灣風土迎戰進口乳品 獨一無二喝得出產地
「關稅保護拿掉了,我們就要實打實地找出差異。」2015年成立的鮮乳坊,堅持單一乳源,今(2025)年邁向10歲生日之際,也將面對紐西蘭液態乳全面零關稅的重大挑戰。創辦人龔建嘉與許慶良牧場等合作夥伴攜手推出「莊園級鮮乳」,闡述牧場歷史發展、風土特色、飼料成分等,如何造就每座莊園獨一無二的口感,並搭配「風味輪」與「口感輪」分析,具體呈現不同牧場鮮乳的特色,希望喚起消費者對品質的重視。
紐乳下酪農心聲 乳廠限收已感寒冬
國內酪農產業2023年生乳產量已超過47萬公噸,其中八成由統一、光泉、味全、義美等四大乳品廠收購。大型乳廠往往兼營國際貿易,除了向國內酪農收乳,也會進口國外乳品,具調配乳品乳源的能力,甚至自有銷售端的超商通路,掌握乳品上架販售。過去兩年乳廠紛紛要求酪農減產,嚴格執行合約收乳量限制,超量即不以品質加價收購,或是只以低價收購,讓酪農大感壓力,認為是受2025年「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全面生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