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籲政院對新增5天假提覆議?柯建銘稱不急 原因全說了

患帕金森氏症風險增126%!美研究示警住「1處」附近要小心 恐是殺蟲劑惹禍

常春月刊堅持一貫專業、 前瞻、客觀的報導,每期聘請醫學界權威及專 業醫師執筆,提供實用的醫葯常識及正確的保健之道。內 容豐富多元, 深入淺出,掌握最新醫葯新知 與保健趨勢,是每個家庭健康資 訊的重要來源,更是家庭必備的參考書。

常春月刊

追蹤
常春月刊堅持一貫專業、 前瞻、客觀的報導,每期聘請醫學界權威及專 業醫師執筆,提供實用的醫葯常識及正確的保健之道。內 容豐富多元, 深入淺出,掌握最新醫葯新知 與保健趨勢,是每個家庭健康資 訊的重要來源,更是家庭必備的參考書。
76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防疫新戰線!腸病毒A71型捲土重來 疫苗成關鍵保護網

去年腸病毒疫情延續,主要與新冠疫情後頻繁的社交與旅遊活動,以及免疫負債現象有關。同時,由於腸病毒種類繁多,有超過100種型別,而台灣常見的有克沙奇A型、克沙奇B型、伊科病毒、D68型、A71型等,彼此無法交叉保護,因此,即使感染過某一種病毒,仍然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也導致兒童容易反覆感染。

417 雜誌

聽力好大腦老得慢 搶救聽力的好習慣

根據國發會推估,今年初台灣已經邁入超高齡社會,截至2024年8月,包括 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屏東縣、花蓮縣、基隆市等7縣市的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20%,率先進入超高齡社會,顯示台灣高齡照護挑戰日益嚴峻,其中聽力健康預防與意識提升更是當務之急。

157 雜誌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 生死之間的醫療哲學

黃瑞仁是心導管治療專家,過去投入雲林偏鄉醫療,積極籌畫成立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且曾經完成雲林第一例心導管治療,在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前後近12年時間,許多患者經診斷並治療後穩住健康,因而創下常規心導管檢查及治療零死亡率的耀眼成績,更成就了雲林高品質的醫療網,對於心臟疾病治療的技術革新,如數家珍。

362 雜誌
圖片來源:吳聲華博士提供

預防醫學的代表性保健食品「桑黃」 預防勝於治療 為健康戴上安全帽

桑黃是天然保健食品,含有多酚類、黃酮類、多醣體、萜類、呋喃類等數百種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種的保健功效,成分間的協同作用更能發揮加乘效果。

197 雜誌

眨眼是預防乾眼症的關鍵

過去傳統的乾眼症患者多是老人家,特別是停經後的婦女,因為荷爾蒙改變的關係,最容易會有乾眼症;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因為3C產品的普及,電腦、手機、平板等的使用量非常大,所以造成乾眼症年輕人的比例也很高。

326 雜誌

春雷轟轟作響…春天就是養肝天 該吃什麼好呢?

中醫認為,春天正是調肝理氣最佳季節,適合走出戶外、做各種舒緩形體的活動,飲食可多吃有助升發及綠色的食物,可幫助冬天多餘的寒氣及濕氣等廢物排出體外。

315 雜誌

淨化空氣遠離污染危害 醫師盤點淨化空氣8招

根據美國NASA的研究顯示,使用室內植物是淨化空氣自然且有效的方法,不僅能夠過濾有害物質,如苯類、甲醛、二氧化碳等,並能釋放氧氣和水蒸氣

268 雜誌

臺大醫院癌醫分院院長楊志新 追求醫學創新、領航癌醫新時代

楊志新是全球第18位獲得該項殊榮的醫師學者,也是台灣的第一人;不僅見證台灣在癌症治療上的努力,也顯示其超過30年的從醫之路,為肺癌精準化醫療所做出的貢獻。

344 雜誌

最近很流行的微步行和超慢跑 有何不同?專家指出1關鍵

第二階段則是提升人體的被動抵抗力,比如各種藥物的發明、對於慢性病的治療提升、各種介入性治療提升、各類醫療科技的發展。

4336 雜誌

聽過黑大蒜嗎?和大蒜差在哪裡?營養師盤點7大營養價值

眾所皆知,大蒜的營養價值高,不管感冒、抗發炎、降低癌細胞生長,甚至是香港腳等皮膚病,都能透過一顆小小的大蒜得到改善;不過,大蒜濃厚的氣味跟嗆辣口感,讓不少人望之生畏。

9944 雜誌

台安醫院副院長周輝政 從婦產科到精準醫學 跨界突破的創新之旅

原本並沒有立志從醫,在家族長輩的期待,家中能出一名醫師而成為他踏上醫學之路的契機。

405 雜誌

中醫推薦保養心臟3穴位

冷空氣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導致心臟負擔加重,增加心絞痛或心肌梗塞風險。

233 雜誌

心跳一下子快、一下又變慢 怎麼跳算異常?

正常人休息時的心跳,平均每分鐘大概在60~100次,如果以這個速率推算,一個人一生中平均要跳25~30億次之多

86 雜誌

何時得開始吃血壓藥?降血壓藥得吃一輩子?服藥之外還要加做一件事

有些人被醫師診斷得了高血壓,但很擔心吃了降血壓藥之後,得吃一輩子,因此遲遲不吃藥,到底何時該吃降血壓藥來治療高血壓呢?

180 雜誌

瓊瑤選擇翩然離去 長者情緒黑潮警訊多

知名作家瓊瑤日前於住家輕生,享壽86歲,在遺書中表示自己已翩然離去,不願意未來成為被病痛折磨的老人,先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60 雜誌

衛福部部長邱泰源 從偏鄉到杏林領袖 醫路向前、守護全民健康

我從小看著當地的醫師,除了幫民眾看病,還積極參與社區服務,讓我深刻感受,當醫師不只是治療疾病,更是一份服務社區的使命。

148 雜誌

軍醫局副局長洪乙仁 打造國家級醫療堡壘、糖尿病防治前線領航者

至於會選擇進入新陳代謝科?他直言雖然曾經對放射腫瘤科及胸腔科抱有濃厚興趣,因當時並無名額,而未能如願,「外科個性比較急,而且手要很巧。」

208 雜誌

職場霸凌狂燒 3面向培養復原力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一名公務員去年11月初在辦公室輕生,員工出面爆料有職場霸凌,公部門霸凌案自此連環引爆,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職場霸凌是現代工作環境中的一大毒瘤,不僅影響個人心理與生理健康,更可能擴及整個職場氛圍。

105 雜誌

推拿不只用於成人 可強化兒童體質預防疾病

除了生病的時候可輔助、增強醫療效益之外,平時也能持續發揮保健的積極功能,例如對於餵藥困難的幼兒來說,除了可以縮短口服藥物的時間,同時藉著與孩子的親密接觸,增加孩子的信賴、安全感,所以,兒童推拿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兒童保健法。

32 雜誌

培養無壓生活方式 腸胃才不會打結…9招日常護腸減壓方法

腸腦軸的核心在於腸道與大腦之間的雙向訊息傳遞,迷走神經就是腸腦軸中最主要的神經通路之一,像是一條雙向高速公路,將腸道的狀態訊息傳遞給大腦,同時也將大腦的指令傳送回腸道,當腸道出現發炎或壓力時,迷走神經會將這些訊號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影響情緒與行為。

147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