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歌劇院打造「無礙共融」藝文場域 友善導覽服務全面再升級

文/MUZIK

臺中國家歌劇院從2018年起推出友善導覽服務,逐年擴增對聽障、視障、肢障、心智障礙朋友的服務,透過手語翻譯、口述影像、五感導覽等軟硬體配套服務體驗歌劇院之美。今年設備再升級,劇場觀眾席新增設多元友善席位,導入Roger聽覺服務系統,協助配戴助聽器或電子耳的民眾;也拓展失智族群服務,讓失智長輩與照顧者也能享受美好藝文生活。

歌劇院的友善服務從建築導覽為起點,逐步發展並深化各個項目。結合場館營運特色,例如大劇院前廳定期推出的沉浸式光影展演「T.A.P. 光之曲幕」,或是規劃建築周圍的植栽探索,也提供客製化服務,將不同需求的族群帶進劇場欣賞節目,參與座談、藝術家特展導覽、工作坊、手作活動等,提供多元藝文體驗。從2018年至今,歌劇院多元友善服務的藝文體驗百餘場,累計2,165人次參與。

場館服務專員唐資萍表示,歌劇院推出每一項友善服務之前,都會經過扎實的教育訓練,確保工作人員瞭解不同族群的需求以及如何完善地提供服務。例如,「視障口述影像導覽」上線之前,專案負責同仁與參與此專案的志工們,經過為期一年的培訓及實作演練,才正式推出這項服務。不僅歌劇院同仁與志工,連館內餐廳、商店駐店人員,只要有機會在第一線面對來館民眾的相關人員,都是培訓對象。

顧客服務部經理胡文翠分享,歌劇院在2024年比利時靜物劇團《這就是人「身」啊!》的演後座談,同時提供聽打跟手語服務,當天第一個提問的觀眾,正好是一名聽障觀眾,透過聽打與手語服務、外語口譯協作,讓這位聽障觀眾得以與劇團導演順暢溝通,「雖然中間有層層協作,但能在現場進行即時的溝通,這樣的交流非常感人!」

該如何讓視障朋友體驗歌劇院建築之美?場館服務專員賴郁澐表示,歌劇院有受過特別培訓的導覽志工,他們以「人導法」搭配視障朋友能接收理解的用詞、語彙,一對一,像朋友一樣近身解說一切經歷。此外,歌劇院特別製作凹凸不平的建築平面圖以及立體建築模型輔具,讓視障朋友能將壺中居、涵洞等建築特色盡收「指」底,「有很多視障朋友摸到停不下來,還有節目的舞台模型、戲服等,也都能讓他們以觸摸手感方式體驗。」

記者會現場也邀請兩位低視能、先天盲的視障朋友實際體驗觸摸建築模型,她們都稱讚模型做得相當立體,其中一位還興奮地分享她的發現:「我覺得壺中居長得很像一座十字架!」

「心智障礙朋友無法理解太複雜的資訊,但他們對世界還是有很多探索慾望。」擁有豐富第一線服務經驗的賴郁澐分享她的觀察。2023年英國巴羅蘭德舞團演出親子舞蹈劇場作品《老虎.童話》,同時另外為自閉症及罕病兒童設計《調皮的老虎》藝術共融專場,其中一位罕病兒童實際年齡9歲,但體型只成長到3、4歲幼童階段,欣賞過程中,舞者將他輕柔的環抱在手中,抱著他在劇場空間裡遊走,小觀眾則以淺淺的微笑和眼神回應。

同場演出,另一個讓胡文翠經理印象深刻的場景,有一位大約國中年齡的自閉症孩子,只要他發出一丁點聲音,或是肢體動作過大,家長就會立刻緊張地抱住孩子,深怕孩子影響別人,「照顧者面對的是一年365天每分每秒、一輩子的壓力。歌劇院希望營造安心的陪伴感,使照顧者與有特殊需求的族群擁有喘息、放鬆一點點,浸潤在藝術之中的時間與空間。」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歌劇院是一座藝術與生活的劇場,是表演藝術的搖籃、也是多元共融的友善空間。友善服務不在量多,而求質精,貼近各類受眾的需求出發,期待以溫暖、共感的服務,讓每一個到館的訪客、觀眾都能盡興享受藝文生活的美好;也呼籲政府能完善場館周邊的大眾運輸、交通等配套措施,讓每個人都能勇敢出門、走進歌劇院。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MUZIK閱聽古典樂》

《MUZIK AIR古典音樂線上聽》

延伸閱讀

經濟部推50條法人AI試製線 助中小企業升級培育AI人才

北海岸學子藝氣風發 藝文成果聯合發表會

馬祖猛澳港港務大樓啟用 東莒交通建設再升級

印巴局勢升級陸方表態 稱雙方是「搬不走的鄰居」籲保持冷靜克制

相關新聞

2025蕭邦大賽預選 三位臺灣選手入圍

第19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預選輪,於波蘭時間4月23日至5月4日間假華沙愛樂廳登場,選出66位選手——包括來自臺灣的張凱閔、林灝維、謝維庭——將在10月的四輪正賽中,與19位直接保送自各個國際大賽的勝出者角逐榮銜。

臺中歌劇院打造「無礙共融」藝文場域 友善導覽服務全面再升級

臺中國家歌劇院從2018年起推出友善導覽服務,逐年擴增對聽障、視障、肢障、心智障礙朋友的服務,透過手語翻譯、口述影像、五感導覽等軟硬體配套服務體驗歌劇院之美。今年設備再升級,劇場觀眾席新增設多元友善席位,導入Roger聽覺服務系統,協助配戴助聽器或電子耳的民眾;也拓展失智族群服務,讓失智長輩與照顧者也能享受美好藝文生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