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曲球及橫掃球兩大利器來混淆打者 鄧愷威首勝「近乎完美」

美國時間8月9日,台灣旅美小將鄧愷威迎來生涯第二場大聯盟登板,以長中繼的角色接手「假先發」的任務,投出 5 局僅被敲3支安打、1次保送、4次三振,沒有任何責失分的精采內容,不僅幫助球隊以6比0完封對手,也結束了巨人隊長達8場的主場連敗,更成為睽違2163天後,第一位台灣投手在MLB奪下勝投。而本文就讓我們見微知著,一探鄧愷威這場「近乎完美」的首勝中隱含了什麼細節。
單就帳面數字來看,鄧愷威這場的投球效率高得驚人,5局用球僅64顆,42球好球,好球率65.6%,每局平均12.8球,優於大聯盟中繼投手平均15至16球。Statcast顯示,對戰打者的平均擊球初速87.1英里/小時、HardHit%約26.1%,以及4.3%的Barrel%,顯示他能有效壓制打者擊球品質;單場揮空率(Whiff%)22%、投進好球帶的比率(Zone%)為62%,兩項指標皆優於聯盟平均。
鄧愷威前三局的投球效率極高,33顆投球僅被敲出1支安打,且沒有投出任何保送,克服前役的控球課題,首局僅用13球就解決國民的3名打者,2次三振分別是用88.3英里的外角變速球讓洛伊(Nathaniel Lowe)揮空,以及用內角曲球引誘到左右開弓的貝爾(Josh Bell)出棒,從投球分布可以得知,本場在面對左打者、淺球數時更願意將球塞進內角,尤其是用伸卡球爭取好球數,逼迫打者更快做出反應,但又難以將球打進場內;而搶到2好球後,他便能更放寬心使用控球相對比較不穩的變速球來誘騙打者。
與多數聯盟投手不同,鄧愷威不以速球作為主力,反而是以曲球(縱向位移較大)以及橫掃球(橫向位移較大)兩球種來混淆打者,這兩球種的使用率就高達50.4%,此役也展現了極大的效果,尤其多數打者在兩好球前的策略多半是瞄準速球進行攻擊,鄧愷威在淺球數時塞入好球帶的這兩個變化系球種,便能有效凍結打者。
如前面所述,鄧愷威以變化球種為主的配球策略能在初期取得優勢,那若面臨第二輪打者時會如何呢?如第四局面對伍德(James Wood)的打席,瞄準鄧愷威的內角曲球出手,扛出了一支差點出牆的二壘安打;而後阿布姆斯(CJ Abrams)首球變瞄準內角曲球揮棒的策略也可以看出,國民打者們已經意識到了鄧愷威的配球策略,開始將好球帶內曲球作為進攻目標;第五局的亂流也正是如此,鄧愷威在投出一次保送後,被哈塞爾三世(Robert Hassell III)相中內角曲球,敲出中外野一壘安打。
令人驚喜的是,在面對滿壘、無人出局的情況,鄧愷威改變了先前的配球策略,開始使用伸卡球並精準控制在好球帶邊緣,首先讓特納(Jose Tena)敲出內野滾地球封殺推進往本壘的跑者;接著面對右打的楊恩(Jacob Young),用曲球讓其再次敲出不營養的滾地球,在隊友的協助之下,完成漂亮的雙殺守備,無失分下莊。
相較前役面對大都會的失利,本場比賽鄧愷威除了控球更理想,也逐漸找出在面對大聯盟層級左打者時的投球優勢——以曲球進攻好球帶,輔以內角伸卡球搶好球數,最後用變速球引誘打者出棒;無論未來的路如何發展,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名台灣小將在歷經失利後,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強化自己的優勢,並在危急時刻保持冷靜,運用配球策略成功拆彈;對任何一名剛從大聯盟起步的選手而言,這些內容或許比任何一場火球、三振盛宴都更能說明鄧愷威的心態能在頂尖舞台長久立足。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