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ETF 三方式區分
隨著主動式ETF與被動式平衡型ETF今(2025)年將加入台灣資本市場,臺灣證券交易所提醒,投資人可透過「基金名稱」、「證券簡稱」及「證券代碼」等三方式區分新種ETF,交易前應了解各產品特性及潛在風險,確保選擇符合自身需求標的。
為使投資人能清楚辨識主動式ETF,證交所針對新種ETF名稱、簡稱、代碼有明確規定,包括主動式ETF的基金名稱必須包含「主動式」字樣,證券簡稱前二字固定為「主動」,且依照投資標的不同,股票主動式ETF證券代碼第六碼固定為A、債券主動式ETF則為D;而被動式平衡型ETF則可透過證券簡稱前二字「平衡」,以及證券代碼第六碼T,與現行被動式股票或債券ETF進行區隔。
此外,儘管主動式ETF和被動式ETF名稱皆包含「ETF」,但操作策略截然不同。證交所解釋,現行被動式ETF以追蹤標的指數績效表現為目標,主動式ETF則由基金經理人依據公開說明書所定的投資目標與策略,主動操作及調整投資組合,目標是追求超越基準指標績效表現的機會。由於主動式ETF不會依據標的指數或績效指標(Benchmark)建構投資組合,因此並沒有標的指數成分證券資訊,投資人可於投信官網查詢主動式ETF每日投資組合資訊。
證交所提醒投資人,基金投資組合資訊會於每個營業日基金淨值結算後公布,然而,基於主動式ETF主動操作特性,基金經理人可在次一營業日進行投資組合調整,因此盤中投資組合不一定與前一日公布的投資組合內容相同。
主動式ETF另一特色是可以設定「績效指標」,若基金設有績效指標,公開說明書必須充分揭露績效指標相關資訊,並每月於公開資訊觀測站申報基金淨值與績效指標累計漲跌幅資料,作為投資人評估主動式ETF績效表現標竿之一。
被動式平衡型ETF則屬於現行被動式ETF的延伸,這類ETF追蹤的指數同時涵蓋股票和債券,並且於指數編製規則訂有股票及債券配置比例,投資人可透過查詢公開說明書及投信官網揭露的每日投資組合內容,了解其股債資產配置規則及實際情形,進而做出適合的投資決策,滿足不同風險屬性的資產配置需求。
證交所強調,主動式ETF與被動式ETF並無絕對優劣,投資人應根據自身投資目標與風險承受度選擇最適合產品。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