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債券走勢別鬧了?專家:政府跟富豪若想玩散戶…你怎麼配置都會爆炸!

說到債券投資,這個起源是美國政府率先發起,最早可以追朔到1775年的美國獨立建國革命,主要是為了推翻英國政權的控制。
當時美國政府跑去找法國、荷蘭借錢,用來支付戰爭費用,最後也幫助美國獨立成功,到了1783年,美國國債來到4,300萬美元的規模。
後來在美國南北戰爭、一戰、二戰之後,債務也越來越高,甚至直接作廢金本位的價值,因為美國經濟低迷必須靠QE救市,但金本位設定國幣跟黃金要有一定的兌換比重,換句話來說美國在金本位的遊戲規則之下,沒辦法持續舉債,所以後面就乾脆作廢,導致黃金價值開始跟貨幣脫鉤。
最巔峰出現在金融海嘯期間,當時某國總統是歐巴馬,2009年底,直接簽署並通過國會原本設定的上限,一口氣從2,900億美元增加到12.4兆美元。
那麼現在呢?根據美國白宮辦公室揭露的數據,美國政府總債務來到36兆美元以上,這規模真的非常驚人。
以全球國家持有美債現況來看,日本持有一兆美元,中國持有7,608億美元,英國持有7,406億美元,開曼群島持有4,045億美元,台灣持有2,904億美元。
以整體組成而言,超過四成以上是外國投資者持有,另外六成則是全球國家的政府銀行機構,換句話來說,這些機構買美債,其實背後都有目的,主要大家賺了美金,這個其實是美國借錢舉債而來,所以你想賺美國的錢?那麼就要幫忙買進美債,不然債務如此龐大,這不是窮人韭菜就能吸收的,要靠更有錢的人,想做美國生意的人,還有想賺美金的政府來支持債務,才能構成雙贏的局面。
進一步來說,美債的本質,其實是全球資本主義運作的基石,債務這個東西發出來,就等於有更多的資金流通,當有錢人跟政府都有賺到錢,負債自然就會消弭於無形,白話一點來說,美國舉債一億元補助某項政策,這可以國內刺激經濟及企業,而美國高度仰賴海外進口,這又會帶動全球經濟的發展,在通膨以及經濟成長效益更高的情況下,一億元的債務,除了創造出國內一億元的消費,也讓企業賺到一億元的獲利,而這個企業包含海內外的相關產業鏈,最後企業獲利成長了,又繳稅給美國政府,帶動GDP往上衝高,再把這些稅收拿來支付債務的利息,其實就等於無本生意。
所以川普現在的政策也很明顯,大家賺到美元,其實是靠美國負債而來,所以就必須回饋在美國本土,要求全球企業要到美國設廠,這就等於是把大家賺得錢,拿回去美國發展,所以為什麼全球政府願意大量持有美債?這就有點類似數學的概念,想賺取更多美金,那就要幫忙消化美國政府的債務,簡言之,持有美債的原因,是因為大家可以賺到更多錢。
而美債為什麼變成一個投資工具?
這也很簡單,因為華爾街想創造更多的金融熱度,把債券弄成金融商品,金融機構就能賺到更多管理費及利潤,只不過金融機構是要賺你的錢,並不是要幫助你賺錢,所以多一個選項讓你玩,機構就多一個方式可以賺到手續費,這也是為什麼金融機構自己永遠預測都不準,還是持續推薦的原因,不然如果股市不好,大家就退出股市空手現金,請問這樣如何賺到客戶的錢?
但前面說了這麼多,如果你真的有看進去,應該很清楚,這種債務的東西,背後相當複雜,牽涉國家之間的政治風險、匯率變化、貿易活動以及利益交換,利息根本一點也不重要,有領到也只是順便而已,這也是為什麼一堆總經專家或機構,無論你再厲害再高尚大都一樣。
想預測債券走勢?
別鬧了,等著被有錢人收割比較實在,而且債券利率高高低低,這表示背後有更龐大的機構在控制,不然誰能撼動36兆美元的美債走勢?目前美債換算台幣超過1,200兆元,對比台灣主計處公布2025年名目GDP預計是26.89兆元,這是超過40倍以上的差距,如果你連整個台灣能賺多少錢都不知道,那麼想預測美債走跌可能需要幾千萬光年的距離。
至於機構怎麼配置,以前陣子我寫過的挪威主權基金來看,整體配置債券也不過三成而已,目前七成都是股市,當然債券也是會上漲,只不過債券主要還是負債,配息的利率變高或者價值成長,這主因還是來自於世界通膨,但如果要跟股市或房市資產相比,那真的也不用比。
最後給個結論,你想預測美債走勢嗎?還不如預測股票走勢,因為股票只是一間企業而已,而美債牽涉全世界政府、大型企業以及更多頂級有錢人的資產配置,至於股債配置,其實玩法是股票長期大漲,遇到偶爾崩盤,期待資金會湧入債券避險,不過這也很有趣,因為2022年就出現一次股債雙殺,當全世界頂級富豪以及政府在玩散戶,狠起來的時候,不管你怎麼配置都一樣會爆炸,與其想搞懂美債,不如投資股票還更單純一點,所以波克夏只玩短期債券,反正一年很快就能變現了,畢竟債券實在太難懂,還有牽涉一堆政治因子,身為股神,本業當然還是搞股票比較能大賺錢。至於領債息能節稅也合理,因為利息本來就是拿來養持有人的,不然都沒任何好處,買債券要幹嘛呢(笑)。
但你也不用因為看到這篇文章而放在心上,喜歡債券的就去買,穩穩領債息也不錯,因為你的錢是你的錢,怎麼花用,決定權還是在你手上,以上只是單就總經角度而剖析背後的原因及研究,並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獲「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債券的風險有多高?連總經大師及專業機構都被耍得團團轉!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