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忠/台灣需要的韌性戰略
廿五年前我邀請瑞士銀行UBS的副總裁到台灣來演講,從桃園機場接他進台北市的途中,他說:「台灣真是美!」我說:「不會吧?瑞士才美吧?」他回答:「瑞士是美,但那是單調的美,通常樹只有一兩種、花只有一兩種,連草都只有一兩種!」他看著車窗外的林口泰山地區,接著說:「不像你們這裡,這麼亂。」他馬上解釋:「請別誤會,這個『亂』是指生態的多樣性,物種的豐富度,真羨慕你們台灣!」
的確,我們是應該驕傲台灣生態的豐富與多樣性。瑞士雖美但生態資源貧瘠,氣候條件也不見得好,但令人驚豔的是,這樣缺乏資源的國家,卻孕育出需要仰賴多元豐富物種與資源、全球最大、最重要的食品與製藥巨擘,諸如雀巢、諾華(Novartis)與羅氏(Roche)藥廠等。
他們並未將製造所需的所有原料運到瑞士去研發、生產與製造,相反地,卻是善用他們的科學知識、技術、資本、效能管理及全球化的布局策略,成就企業營運的雄心,為世界帶來福祉。面積比台灣更小的荷蘭同樣資源貧瘠,卻也發展出永續創新最領先、但需要仰賴全球原料及多元物種的消費品巨擘聯合利華(Unilever)。
台灣的產業與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勞力密集,邁進到科技優勢,也從本土製造翻身到海外布局。當今眼見歐盟與美國川普2.0在晶片、礦業關鍵材料、化石能源與新能源、資本等四個自主戰略的角力,我們不禁要問,台灣呢?
先進國家已經啟動韌性戰略的布局與行動,世界經濟不轉型勢必無以為繼。然而,在不自覺下,中國性價比高的電動車已橫掃歐美市場;中國的一帶一路已布下化石能源的關鍵勢力分配;低碳經濟、潔淨科技所需的所有礦業關鍵原料,除從自然界採礦外,中國竟然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金屬產品製造國。
川普2.0圍堵中國從高碳到低碳轉型的優勢,而歐盟從俄烏戰爭中同步警覺能源與礦業關鍵原料自主的絕對必要。歐盟在二○二四年五月實施「關鍵原料法」,二○二五年三月底宣布第一批根據該法落實十七項關鍵原料的境內投資自主生產計畫,包括跨歐盟十三國,四十七個開採、提煉或回收工廠項目,目標在二○三○年前有至少十%的關鍵原物料可在境內開採、四十%在本土加工、廿五%來自回收來源,並將任何單一國家進口占比限制在六十%以下,以降低供應鏈風險。光首批四十七個計畫的總投資額就有二二五億歐元(約新台幣八○五○億元)。
台灣有豐沛的森林資源,但至二○二四年,國產材自給率還不到二%;我們沒有任何礦業資源,但若無關鍵金屬原料,台灣所有的科學園區就無法發揮價值。台灣科技業將電子產品撒向全世界,卻未見我們開發全球城市挖礦、對關鍵金屬有逆物流布局戰略;台灣資本市場的規模與動能已大幅成長,但在全面賦能所有產業永續轉型上,卻仍未見足以驅動至主波段的條件。面對川普2.0全面點燃世界貿易戰的混亂,台灣能不急嗎?
(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