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半導體關稅聚焦國安 專家:非刻意針對台灣
美國總統川普擬對半導體加徵關稅,國際貿易專家裴克分析,川普政府目標是涉及國家安全的製造業回流,降低對外國供應鏈依賴,半導體成為政策焦點,但並非刻意針對台灣。
國際貿易專家裴克(Brian Peck)曾任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官員,負責智慧財產權和貿易談判,現為南加州大學(USC)法學教授、跨國法律與商業中心(CTLB)執行主任,長期關注國際貿易法、供應鏈政策與企業法規議題。
裴克今天接受中央社訪問,分析川普(DonaldTrump)政府可能針對半導體課徵關稅的議題,對美國和台灣分別會產生什麼影響。
裴克指出,雖然川普總統行事風格難以預測,但從政策方向來看,關稅措施不僅針對台灣半導體,也涵蓋其他半導體出口國,長期目標是半導體製造回流,就此看來,課徵關稅的可能性不容忽視。
裴克表示,一旦課徵關稅,短期內可見美國科技產品,特別是消費性的電子產品價格上漲,「很明顯,美國科技產業高度依賴台灣的半導體,消費者購買的許多產品都仰賴這些晶片和零組件」。
他認為,一旦課徵關稅,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可能轉嫁給消費者。但長期而言,美國企業勢必尋找替代方案,可能將生產線移回美國,或轉向不受關稅影響的供應商採購,導致台灣的半導體廠商面臨銷售壓力。
裴克分析,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不僅針對半導體,而是所有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目標是讓製造業回流,減少對其他國家依賴,並不是刻意針對台灣,而是台灣剛好是美國科技業最主要的半導體供應商。
裴克指出,川普政府在關稅政策上,一直刻意保持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甚至可以說是混亂,就他的觀察來看,這似乎是川普政府的談判策略之一。
例如川普政府也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和台灣一樣過去長期是美國的貿易夥伴和盟友,威脅施加關稅,結果迫使墨西哥在移民控管和打擊芬太尼走私等議題上做出讓步。
裴克表示,儘管美國政府聲稱,半導體製造業回流是主要目標,但川普是否有其他目的,以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只能繼續觀察局勢發展。他推測,台灣政府或許可以在增加國防支出的議題上與美國談判。
根據裴克的分析,若美國政府對半導體課徵關稅,台積電可能面臨銷售壓力,並須適應美國供應鏈重組的變化。在此情境下,台積電或需調整其在美國的投資規模與產能規劃,以降低市場不確定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