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關稅協定 全球貿易戰近終局
如果還有對川普總統關稅政策,懷疑是否能成功的人,看到歐盟與美國的協議,應該可以釋懷了;歐盟27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每日貿易額77億美元,歐盟對美國的貿易逆差更高達1570億歐元,川普能夠順利拿下歐盟,自此以後,美國對全球的貿易戰,開始走上終局坦途。
表面上看,美國將對包括汽車在內的大部分歐盟進口商品徵收15%的關稅,比原本威脅的30%要好,但是比起美國去年對歐盟商品的平均關稅僅為1.2%,這次的關稅水準較此顯著提高,而且歐盟同意開放所有歐洲國家市場,不附加任何關稅,這是美國大獲全勝,歐盟全盤吞敗。
川普第一任也曾對歐盟發起貿易戰,最後不了了之,歐洲原本認為,可以如法炮製、照原樣應對第二任的關稅戰,想不到兵敗如山倒。
歐盟官員曾參照川普第一任時的應對策略,制定了三點計畫:一是通過購買更多液化天然氣、武器和農產品,減少近2000億歐元的商品貿易逆差;二是提議雙方互相降低商品關稅。若前兩點失敗,他們將準備關稅報復,並寄望於可能發生的貿易戰升高,或是美國通脹加劇,迫使川普讓步。
但川普的行動比預期更快,到3月就對鋼鐵、鋁和汽車徵收了25%的關稅,4月初更提出相對關稅,面臨歐盟的選擇是,如果沒有一招畢命的武器,就只能接受美國的「勒索」。
當時中國有管制稀土出口,歐盟也有「貿易火箭筒」之稱的反脅迫機制(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ACI於2023年底生效,至今從未啟用過,許多人將其視為是威懾的貿易核武器,ACI允許歐盟在成員國遭到他國經濟脅迫時,可採取貿易報復等集體反制措施。
在4月10日,歐盟並沒有像中國和加拿大那樣立即採取報復措施,而是因成員國之間的內部分歧,選擇妥協,暫停報復,吞下苦果,希望能在未來獲得更好的協議。
尤其是歐洲的軟肋在汽車與藥品,這兩項產業的遊說影響力最大,是對美國輸出最多的,也是歐盟極力想要保持競爭力的,但是因此卻讓歐洲關稅大門大開,是否得不償失,內部有許多批評。
更重要的是,歐洲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不敢與美國對抗;面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洲擔心莫斯科食髓知味,開始挑選下一個目標,東歐和北歐波羅地海國家尤其憂慮,川普總統此刻適時批評普亭,開始軍援烏克蘭,正好迎合歐洲的心理,歐盟在貿易關稅上讓步,也是不得不然。
美歐協議宣布後,歐洲各界一致負評,認為是歐盟在政治、經濟和士氣上的三重慘敗,實際上是在向美國「投降」,盡管這份新協定暫時避免了貿易戰,但倘若歐盟早點採取強硬立場,跟中國一道反制川普關稅威脅,而不是選擇妥協,歐盟就不會在談判中居於劣勢,也許能拿到更好的條件。
問題是歐洲為何不能與中國聯手?在美國關稅戰的壓力之下,中歐之間本應有合作的空間,但是歐洲方面卻認為,在俄烏戰爭中,中國支持俄羅斯,而且中國所補貼生產的低價貨品正在傾銷歐洲與全世界,使得中國對歐洲的出超,十年間翻倍,至3000億歐元(約3530億美元)。
但是中國方面卻覺得,歐洲始終是美國的小老弟,被美國牽著走,沒有自主性,在國防安全上如此在經貿上亦然,今年是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本應輪到習近平訪問歐洲,但他顯然沒有意願,歐盟高層就只好親自出馬了,而且7月25日峰會從兩天縮短為一天,中國領導人顯然不願花費太多時間來對付這些煩人的歐洲人。
拿下歐盟後,美國顧盼自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27日接受專訪時說,川普總統的「解放日」關稅將於8月1日實施「已成定局」,絕對不會再次延期,除了中國以外,川普的關稅戰看來要大獲全勝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