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年陷困境 醫改會:政府不應用不漲保費取悅民眾

台灣健保享譽國際,但近年來,健保財務嚴峻,今年健保邁入30年,面臨著大限或永續的挑戰。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今特別主辦「健保30永續研討會」。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說,政府其實不要用不漲健保費,作為取悅民眾,或得到選票的一種方式。
健保保費凍漲,醫界點值低落,釀成血汗醫護現況。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說,步入高齡化社會,民眾醫療利用率提升,民國101年至112年健保門診、住院醫療點數,65歲以上者占率持續成長,醫院評鑑與支付制度連動,其中要求的人力設置標準,與實際狀況不符,健保支付標準無法滿足用人成本,讓醫院經營變得困難。
「醫院評鑑強制並誘導醫院升格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卻不利人才運用,對醫療品質提升沒有幫助,建議評鑑與支付標準脫鉤。」程文俊表示,評鑑人力規範未考量醫院資訊化、作業優化成果,與醫療人力缺工現況,「人力配置不等於品質保證」,政府若基於照護品質考量,可由品質指標進行管理,不必強制要求人力配置,否則因評鑑規範,造成醫院人事成本增加,會讓經營雪上加霜。
程文俊說,現行支付標準也與用人成本差異大,健保支付標準在護理基本給付偏低,以每位護理師人力成本每月平均11萬元估算,健保給付的門診、急診、駐診護理基本費與實際人力成本相比,僅占31%至37%。除護理人員給付外,分析健保相關基本費,給付亦嚴重不足,與實際成本落差大,門診診察費少22%,住院診察費少48%,住院病房費少44%。盼調整支付制度,補足成本落差。
健保財務屢受挑戰,但受總額制度影響,健保收支互相影響,牽一髮動全身。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確保健保點值,新藥就會更難納保,新藥預算要提高,醫療點值就會下降,醫療人員薪資受影響,這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
隨精準醫療發展,藥物適用範圍愈來愈小,柯博升說,許多藥物尚未得知療效,就上市、納保,後續實證醫療出現問題,現行健保卻沒有合適的療效追蹤系統,健保署應健全資料收集,透過電子病歷累積數據,或人工智能數據分析,與支付制度改變同步進行。
另外,柯博升表示,藥品差額負擔除可增加健保收入,也能抑制病人浪費,醫界已有推行共識,但現行健保法規定,僅特材可採差額負擔,藥品差額負擔必須修法才能落實,「但最終能增加健保財務的是民眾,若民眾不同意,任何政黨執政都難以執行。」
劉淑瓊說,做為一個民間團體、付費者代表,政府應要民眾清楚知道醫療的成本,就她參與四次健保總額協商,她認為,當健保點值每點保障0.95元,健保總額制度「其實可以廢了」,總額下期待的醫界自律沒有出現,反而出現了囚徒困境,總額精神已不存在。
劉淑瓊說,就她觀察,台灣需評估總額結構下的文化、政治等因素,以及政治與醫療生態、醫院管理間的關係,以制定合適支付制度,並考量分配正義、協商制度及成效課責共三點,過去卅年,影響台灣最深的是「過度的政治化」,討論時不拿出證據,而都是用「喊價」方式;而健保會協商目前只有形式、沒有精神,已經名存實亡,制度應更為完善。
劉淑瓊說,衛福部2009至2024年共增加770億元,其中2023、2024年各增加40億元挹注護理費用,但人力還是流動,這是否為診斷出問題,處方偏了,才導致這要的結果;另外,急診品質提升方案,則自2012到2023年投入了27.6億元,但是減傷1至3級急診病人,8小時內轉入加護病房比例,2012年是72%,但2023年下降至60.3%,這指標是愈高愈好,但數值是下降的;另外,急診重大疾病照護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小於6小時比例,從2012年74%,下降到49.4%,這數據也是愈高愈好。
劉淑瓊說,這是投入的錢不夠嗎?或是投入的錢到一線護理中間,哪裡被卡到了,或是策略出了問題,而目前健保制度轉捩點上,施政的意智和決心是格外重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