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經典賽/沒有退路!中華隊莊陳仲敖扛先發 西班牙派拉索出馬

嬰兒潮世代財產握緊緊 富裕千禧、X世代更願提早傳承財富

劉佩真捲爭議請辭 台企銀代理董事長「他」出任

全台急診壅塞 台大雲林分院啟動調度機制:暫停門診住院成功降載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2周前已啟動中央開床調度機制,並一度暫停門診排程住院服務,順利將急診待床人數降至警戒值以下,今有20多人待床。記者陳雅玲/攝影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2周前已啟動中央開床調度機制,並一度暫停門診排程住院服務,順利將急診待床人數降至警戒值以下,今有20多人待床。記者陳雅玲/攝影

護理人力不足、流行病疫情嚴峻,全台醫院急診壅塞,雲林縣今上午全縣急診約56人待床,加護病房一人待床,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為此2周前已啟動中央開床調度機制,並一度暫停門診排程住院服務,順利將待床人數降至警戒值以下,今有20多人待床,預估2至3天可入院。

雲林縣衛生局統計,截至今天上午11時,全縣6大責任醫院急診約有56人待床、加護病房1人,其中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斗六院區急診31人待床最多,到中午已降至25人。

台大雲林分院急診病人占住院病人50至54%,因應急診壅塞情況,過年後已先暫停一周的門診排程住院服務,並在2周前緊急啟動中央開床調度機制,將各科的保留病床統一調度、靈活運用,縮短候床時間。

院方統計,剛過完年時,待床人數一度高達逾40人,目前已下降至平均約20至30位病患等候床位,低於警戒值45人,預估2至3天可入院。

台大雲林分院長馬惠明表示,現門診排程住院服務已恢復正常,除持續進行中央開床調度機制,也啟動當日住院手術、加速離院機制,預估可出院的病人會在前一天晚上完成基本行政手續,原本規定中午12時前離院,現已提早到上午10時,透過3大配套措施,持續紓解急診待床壓力。

馬惠明表示,急診待床壓力全台持續都有,但今年持續較久,院方2年前已建立即時降載措施,即急診達到危險的待床數字時(斗六院區達到50人以上、虎尾院區15人以上),全院各科病房都減收10%一般住院患者,病床由中央台統一調度,啟動後僅在2023年用過2次,讓待床回到安全水準,今年尚未啟動。

馬惠明指出,急診壅塞最辛苦的是醫護人員,台大雲林分院體恤醫護人員,去年7月開始,急診若達成壅塞條件(斗六待床大於45或虎尾待床大於15),行政副主任、護理長、副護理長、當日值勤全部專師和當日全部護理師都將發給急診壅塞津貼250元。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2周前已啟動中央開床調度機制,並一度暫停門診排程住院服務,順利將急診待床人數降至警戒值以下,今有20多人待床。記者陳雅玲/攝影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2周前已啟動中央開床調度機制,並一度暫停門診排程住院服務,順利將急診待床人數降至警戒值以下,今有20多人待床。記者陳雅玲/攝影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2周前已啟動中央開床調度機制,並一度暫停門診排程住院服務,順利將急診待床人數降至警戒值以下,今有20多人待床。記者陳雅玲/攝影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2周前已啟動中央開床調度機制,並一度暫停門診排程住院服務,順利將急診待床人數降至警戒值以下,今有20多人待床。記者陳雅玲/攝影

台大醫院 機制 雲林

延伸閱讀

趙少康:賴清德有空傾聽醫護SOS了嗎?先換掉林靜儀

急診塞爆今年創新高 醫揭:從未落實「分級醫療」

醫學中心急診壅塞 卓揆一早召集衛福部報告整備情況

急診壅塞前所未見 陳昭姿點名「這官員」不要成為幫兇

相關新聞

嗆急診醫「小腦袋」挨轟下台 林靜儀親吐6字回應

全台急診「一床難求」,空前壅塞,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卻傳出在社群平台上跟急診醫師拌嘴,嗆對方「小腦袋」,該醫師傳出無奈決定離...

南部重症患者急送雲林開刀 衛生局證實:確實有該個案

一名麻醉專科護理師在社群平台貼文,指有重症患者因加護病房滿床,一路從高雄問了十多家大型醫院,最後緊急送到成大斗六分院開刀...

急診塞爆…吳欣岱曝外科排不進、急診等嘸床一段時間了

醫院急診壅塞嚴重,急診醫學會發文直指「已達前所未有嚴重程度」,憂心將引發急診醫護大規模離職。心血管外科醫師、台灣基進北市...

醫:急診爆滿已非新聞 政府不願意面對真正的問題

這一波急診的慘況,全台從北到南都哀嚎不已,衛福部將針對急診壅塞狀況開會,討論止血解方。「急診醫師碎碎唸」今日PO文表示,...

急診壅塞醫護叫苦病人哭 邱泰源:調度病房+調健保給付

醫院急診壅塞嚴重,急診醫學會緊急發文,直指「今年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憂心問題持續下去,將引發急診醫護...

影/衛福部解決急診壅塞開錯藥方 陳菁徽轟:病床根本開不出來

醫學中心急診壅塞問題嚴重引各界憂心,衛福部表示會協助醫院執行分流、增開病床。國民黨立委陳菁徽今天表示,衛福部沒搞清楚狀況...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