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會考自然/別再練習艱澀計算 有效備考4大方向著手 必考重點一次看

國中教育會考將於5月17日至18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5日至7日聚焦國文、英文、數學科,8日至9日則深入解析社會與自然科。記者訪問國中與補教老師,掌握最新命題趨勢、必考重點與答題技巧,協助考生高效備考、提升得分。
自然科如何有效備考?補教老師建議,透過寫考古題,一方面維持手感,一方面熟悉考試重點。不要再練習艱澀或大量的計算,寧可花時間把觀念和定義弄清楚,譬如課本的所有實驗,包括實驗器材、操作流程;國中老師提醒近年命題趨勢更重視概念理解與應用。
台北市萬華國中生物科教師王美玲表示,114年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試題,延續近年命題趨勢,強調「三多一沒有」的特色,也就是文字多、圖表多、情境多,以及幾乎沒有複雜計算題。這些題目設計不再僅考死記硬背,而是要求學生具備科學探究、閱讀理解與跨領域整合能力。
王美玲說,首先,文字量大的題目需要學生有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從長篇敘述中迅速抓出關鍵資訊。其次,圖表題占比高,像是折線圖、柱狀圖、圓餅圖等,考驗學生的資料判讀與分析能力。第三,情境題將所學與生活、實驗情境結合,甚至跨章節或跨科整合,讓學生能靈活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考題幾乎不再出現繁複計算,顯示命題更重視概念理解與應用。」王美玲說,學生在準備時,應聚焦在基礎知識的掌握、圖表與數據的理解、實驗設計的思考,並避免死背或只靠公式計算。複習時不要忘記實驗的過程、方法、原理、操作過程與結果的判斷,搭配基本概念的計算,也就是「一沒有:沒有複雜的計算題」,去理解科學的原理原則。
為有效備考,王美玲建議可從四大方向著手:一、加強科學概念理解,搭配圖解與實作活動;二、訓練圖表與數據的解讀能力,嘗試自己整理圖表資料;三、培養批判思考,透過討論與反思強化理解;四、練習答題技巧,例如圈關鍵字、刪去法、讀圖表時注意單位長與座標意義等細節,並透過模擬考建立信心。
王美玲提醒考生,備考自然科不只是「讀懂課本」,更要「用懂課本」,將知識轉化為解題的實力。
補教老師楊過說,考生在應考時「把重要的關鍵字抓出來」,讓自己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題目給的條件及考點為何。建議同學可以把關鍵字畫底線或圈起來,會更凸顯。例如提到狀態、專有名稱,或是數字和日期等。
另外要「看清楚題目問什麼」。不確定的題目不要亂猜,可以從答案倒推,或著先刪去不可能的選項,以提高答題正確率。楊過提醒,注意題目的最後一句話,並畫線下來,確認題目的考點問題為何;避免因為一題的執著而耗費太多時間,導致題目寫不完;不要因為一題不確定答案就緊張,這會影響原本正常的解題思緒。
楊過說,但是如果有跳題作答,記得一定要在題目卷上,做清楚且明顯的記號,避免畫錯答案卡。有時候先跳過難題,後面題目穩穩的寫完後,再回過頭來看,會有不一樣的思路。這樣也避免了時間分配不當,導致題目寫不完。
國中教育會考剩不到10天,楊過表示,透過寫考古題,一方面維持手感,一方面熟悉考試重點。如果寫完的同學,不要只是訂正題目,而是從錯題找到自己的問題並加強。此外,不要再練習艱澀或大量的計算,寧可花時間把觀念和定義弄清楚。方向包括「課本的所有實驗,包括實驗器材、操作流程」、「每個單元的觀念和定義」。
楊過說,自然科試卷的最後都會有幾題的「題組」,往往都和課本內容看似無關,導致很多同學不知如何下手。建議把108年以後考古題的題組練習過,會很有用。
補教老師郭偉表示,會考自然科方面,近年來仍舊維持幾乎每1至2章都會命到題目,甚至新課綱精神會在整個題組內將生物、地科、理化跨科串接在一起,太艱難的計算可以大膽完全捨棄,例如力學和牛頓運動定律及莫耳的複雜計算。近三年來自然科命題著重於邏輯推理跟觀念統整,每一個實驗的流程跟結論都需注意,不可偏廢。
各章節重點例如簡單的密度跟測量不要輕忽,光學儀器原理及其應用,原子模型的題型辨識,什麼是物理性質什麼是化學性質,有機物的定義,酯化反應和皂化反應,基礎電學、電解、電鍍、電費計算也是跟生活周遭脫離不了關係。
●各科必考重點:
「生物」重點:輸導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生物分類
「物理」重點:力與壓力、電學與三大效應、直線運動與牛頓運動定律、功與能以及簡單機械、波動與光學
「化學」重點:原子模型、化學計量、電解質和有機化合物、氧化還原、反應速率
◎各單元的實驗一定要再複習過,實驗是考試出題的大重點。
「地科」重點:
1 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天體自然現象。出題數逼近地科部分1/3至1/2的題數,觀念一定要弄懂。包括月相盈虧、潮汐現象、日月食和天體(太陽)東昇西落的原理。
2 高低氣壓的定義、氣團與鋒面、季風與颱風。
3 板塊的類型與形成、地震的相關專有名詞。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