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跌不跑就等死?PG財經筆記:不動往往是比較好的決定!

投資風險除了市場下跌外,也包含在面對市場下跌時的「不當行為」。下跌時,我們往往會想要「做些什麼」,以改善現況,而這背後的成因叫做行動偏誤(Action Bias)。
行動偏誤是指,人們傾向於採取行動,即便什麼都不做才是更好的選擇。以塞車為例,有些駕駛明知無法前進,卻會不斷按喇叭。這樣的行為並不會讓車流變順暢,只是為了發洩焦躁的情緒而已,塞車的狀況並無法改善。
這種偏誤不只發生在一般人身上。根據《經濟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在足球比賽中,即使站在原地不動是最能守住球的方式,但守門員還是會想撲向左邊或右邊,因為「不動」,看起來什麼都沒做,會令人感到焦慮。
投資的過程中也是如此,不動往往是比較好的決定。下圖表顯示出在過去幾個成熟的股票市場當中,錯誤的擇時進出對報酬的損傷,即使只錯過短短 20 個交易日,也會讓報酬率下降一半,在一些投資市場中,要是錯過40個最好的交易日,甚至會讓投資報酬率變成負數。
在錯誤的時間點進出場 對報酬所造成的傷害
國家追蹤指數長期持有 | 錯過20個 | 最好的交易日 | 錯過40個 | 最好的交易日 |
---|---|---|---|---|
英國 FTSE All Share | 10.80% | 5.30% | 1.70% | — |
美國 S&P 500 | 11.50% | 5.40% | 1.10% | — |
德國 DAX 30 | 9.40% | 1.00% | -4.30% | — |
法國 CAC 40 | 10.90% | 3.30% | -1.90% | — |
資料來源:Barclays Wealth, Annual returns 1990 to 2005
|
在投資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例子,都是因為過度自信、控制欲、恐慌等因素,導致偏誤產生。
特別是當我們已經持有一個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最重要的投資決策往往在進場前就已經決定,比如股債比、投資目標和投資策略等,而進場後所需要的不是調整,而是「耐心」。
比起行為,耐心更重要,選擇不作為、不行動並不意味放棄,事實上,這樣做更有效率。
將股市的波動視為入場券
對某些人來說,要制定出完善的財務計畫,所需要的準備工作令人畏懼,因此往往被置於一旁。尤其是那些因害怕市場波動而遲遲未開始投資的人,對波動的恐懼就像是食人族,阻礙他們前進,卻未察覺真正的風險——長期資產累積不足,正在逐步靠近。
在投資的過程中,想保證不會賠錢,往往就等於保證得不到報酬。所以有句話說:「不要將股市波動視為懲罰,而是要將它當作取得市場報酬的入場券。」
舉例而言,在2008年末至2009年初進行的投資行為,可能會比2000年至2008年間做的每一件事,都更能影響一生得到的投資報酬。
曾有一名老飛行員自嘲自己的工作是:「一小時又一小時的無聊時光,偶爾會被恐怖時刻打斷。」這也描述了投資的本質,身為投資人,能否成功取決於我們如何因應不定時出現的恐怖時刻,而不是多年來的平穩飛行過程。
嘗試閱讀恐懼,或許就不會被想像中「最恐怖的事」吸引,即使所擔心的事發生,我們也早已做好準備。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財富自由的階梯:5年賺到400萬,10年累積1,000萬。 我這樣精選ETF,年賺20%。》,作者:PG財經筆記 蔡至誠)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