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明年萬安、民安演習 整合為「2025城鎮韌性演習」
總統府26日召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賴總統致詞時提到,全社會防衛韌性是全球性的課題,而台灣持續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此次推演採用「有想定、無腳本」方式,參演單位不事先準備講稿,而是臨機應變、面對問題來提出對策,也更加貼近危機真實發生時的狀況,並同時宣布明年開始,針對防空與救援的「萬安」、「民安」演習,也將重新整合為「2025城鎮韌性演習」。
賴總統指出,今天,召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並且落實上一次的會議結論,進行了桌上推演,驗證政府各單位面對極端情境的應對準備。回顧這一年來,國內外情勢瞬息萬變,全球威權國家持續合流、威脅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整個第一島鏈的和平穩定,也正受到威權國家的集體挑戰。面對無論是天災,還是威權擴張野心的威脅,我們相信,只要政府和全體社會有準備,就能應對;有決心,就不用擔心;有信心,人民才能放心。這就是全社會防衛韌性所要達成的目標。
賴總統說,當然,這些準備都不簡單,台灣社會必須與時間賽跑,來共同建構能夠因應大型災害威脅,也能夠嚇阻敵人侵犯的各種能力。因此,這個委員會的目標是,透過五大主軸,來訂定行動方案,包括「民力訓練暨運用」、「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以及「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安全」,並藉此驗證中央與地方政府、因應災害時的量能,全面提升國防、民生、災防與民主四大韌性。
賴總統提到,今天上午進行了總統府內第一次,由中央各部會聯合地方、並有民間觀察員在內的跨領域桌上推演;參演的所有中央部會,都由次長帶隊,台南市除了由副市長率隊、市長黃偉哲也前來參與,展現出,中央地方團結合作,共同提升社會韌性。這次的推演,是基於台灣成熟的災害防救體系,延伸到綜合性威脅的因應。我們採用「有想定、無腳本」方式,參演單位不事先準備講稿,而是臨機應變、面對問題來提出對策,也更加貼近危機真實發生時的狀況。
賴總統說,面對威權主義的擴張,持續威脅區域的穩定與秩序,在第一個情境中,我們假想發生「高強度灰色地帶行動」;在第二個情境中,我們假想發生「瀕臨衝突狀態」。在這些推演中,維持國人的日常生活、確保社會的正常運作,是首要的核心目標。他也感謝三位副召集人擔任統裁官,內政部長劉世芳與政委季連成擔任副統裁官,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擔任主推官,並感謝,所有的顧問、委員,和中央地方各單位的同仁,一起來完成這個桌上推演,驗證了五大主軸的多個項目。
賴總統說,在過去多次的演習之後,許多部會都有提高對於危機處理的能力,他要給予肯定,他也強調,必須找出現有機制的不足,並且予以補強。無論是中央或地方單位,都不能報喜不報憂、更要仔細確認數字與實際資源的準確程度。因為在推演中,發現不足、待改善之處,都是一件好事;這代表著,我們有發揮驗證的功效,仍有許多可以進步、加強的空間。
賴總統更提到,這幾年來,隨著全球疫情和俄烏戰爭的爆發,世界各國都在提升防衛韌性,包括北約或歐盟,都制定了全社會韌性強化的指引。這顯示,台灣並非特例,全社會防衛韌性是全球性的課題,而台灣持續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這個月,他訪問了太平洋友邦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和帛琉共和國,並過境美國夏威夷和關島。各個國家的友人,除了表達對台灣的堅定支持,更是多次重申對台海和平穩定的期待。
賴總統說,我們要持續以行動回應國際社會的支持,讓台灣有能力捍衛自身安全。身為總統,也要特別藉這個機會,向國際社會強調,台灣有決心捍衛區域的和平穩定,我們會加速腳步打造更具韌性的台灣。並宣布明年開始,針對防空與救援的「萬安」、「民安」演習,也將重新整合為「2025城鎮韌性演習」,一方面與國際上的演習代號能夠接軌,讓國際更了解台灣的努力。
另一方面,「2025城鎮韌性演習」,將完全以不依賴國軍支援的方式、參考國際最新的經驗來設計,跟漢光演習能夠有所區隔,但又能相互支援呼應。也就是說,全社會防衛韌性,要特別加強非軍事部門的防護機制,驗證民防、災防體系執行保護國人行動的能力。賴總統再次強調,當我們打造一個更強韌的台灣,國際上理念相近的夥伴,會更願意協助台灣,共同因應各項挑戰。捍衛民主需要集結每一分力量,而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是相當龐大的任務,政府部門對於這些工作,必須用更開放的態度,引進民間人才資源。
賴總統說,唯有結合政府和民間的力量,才能共同因應極端情境下的挑戰,也才能提升台灣整體的防衛能力,共同鞏固全球民主韌性,以及維護區域和平穩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