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美國想欠債不還 台灣繼續無怨無悔?

所謂「債多不愁」,意思是當借錢的人借得愈多,反而是債主才要擔心欠錢者不還,美國公債現在就有這種味道。台灣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匯存底超過八成買美債,近日傳出美國有意發行百年零息公債,台灣恐怕被迫埋單。行政院長卓榮泰昨天被問到此事時說,「內部有準備,很多選項都列在裡面」,聽來不妙。
倒是央行總裁楊金龍本於專業,說了實話,他表示,如果真的這樣轉換,相當於「美債的倒債」。如果連美債都倒債的話,當然非常危險,因為美國公債市場是各個金融商品定價的基礎,美國恐怕會因此發生金融上的混亂、金融危機。
先來說說為何台灣央行握有的外匯存底80%以上是美債?簡單來說,廠商從國外打拚賺到美元,錢匯進國內的時候,用美元向央行換成新台幣,所以央行手上就握有大量美元。現金放在手上沒有利息,央行須拿來投資,台灣央行多半拿去買美債。過去美債是安全標的,放在美債無可厚非,重點是比重該放多少。日前央行副總裁朱美麗一度透露92%這個數字,令外界大為吃驚,楊金龍隨即澄清不是92%而是80%以上,但這個比重也比過去高很多。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統計,目前台灣是美國國債第11大持有國,規模達2904億美元(約新台幣9.58兆元)。但若以截至2025年2月底,台灣外匯存底約5,775.84億美元,用八成計算,大約是4620億美元投資於美國公債。由於美債收益率近年約在3%至4%區間,台灣外匯存底的整體收益率應接近此範圍,扣除管理成本後實際收益略低。一旦接受零息公債,連這微薄的不到4%的收益都沒了,更別說百年之後,美國政府會不會還本金更難說。
這些外匯都是全民努力的血汗成果,做出貨品賣到美國,才得到這些外匯,所謂央行握有外匯存底,只是「代管」性質,是幫人民保管及運用。
主要國家央行的外匯存底資產配置,通常以流動性、安全性及收益性為原則,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庫券及其他政府債券,這是多數國家外匯存底的核心資產,因其流動性高且信用風險低。但最近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翻來覆去,美債不但失去避風港的地位,各國主要央行甚至開始賣美債,引爆信心危機。
台灣央行不像新加坡設立主權基金管理外匯存底,過去經常被詬病太過保守,主因在於台灣外匯存底的管理目標以「維持流動性與資金安全」為首要,強調穩健保值與市場調節功能,避免承擔較高風險。投資美國政府債券,這類資產流動性高、信用風險低,適合用於應對匯率波動和國際支付需求。
但台灣就算不用像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用主權基金的方式進行較積極的資產管理。至少也要參考其他國家考慮多元化配置,包括投資人民幣、加幣、澳幣等貨幣資產,並增加ETF(指數型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所謂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是台灣現在就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既有違專業也有悖常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