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聲請憲訴法釋憲 憲法法庭512行說明會

憲法訴訟法覆議案遭立法院否決,民進黨立法院黨團1月15日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與暫時處分,賴清德總統公告後,總召柯建銘等51人23日再向憲法法庭遞交「暫時處分裁定陳情書」。憲法法庭今公告定5月12日下午2點行說明會。
說明會將先釐清憲訴法三讀程序聲請人中是否有達29人以上(即立法委員現有總額四分之一以上)未贊成該議案?判斷此事實的依據為何?
2002年增訂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11條第3項的立法理由為「第三讀會審查完竣,其作為審查標的議案,依議學原理,仍應付表決,以得最終之審查結果,現行法對此漏未規定,反而滋生無謂疑義,應予增列。」如何確定「第三讀會審查完竣」?所稱「其作為審查標的議案,依議學原理,仍應付表決,以得最終之審查結果。」意義為何?「審查完竣」與「應付表決,以得最終之審查結果」有何不同?所稱「現行法對此漏未規定,反而滋生無謂疑義」是何所指?如本案情形,主席詢問有無文字修正,目的為何?於在場委員無文字修正之情形,依上開立法理由,是否已達審查完竣?是否仍應付表決?
此外,也將討論立法院的議事慣例,在何種情況下得採為立法程序規範?慣例與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在議事程序上何者應優先適用?前者(慣例)可否與後者(法規)牴觸?
如憲訴法三讀程序即主席宣示「現在作以下決議:憲法訴訟法第4條及第95條條文修正通過。」主席宣示「決議:憲法訴訟法第30條條文修正通過。」其運作依據為何?該運作模式何時形成?是否曾有爭議?是否牴觸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11條第3項所定「第三讀會,應將議案全案付表決」的規定?亦即於第三讀會,在場者就文字修正無異議且未為其他表示,主席即宣布決議通過議案的情形,是否違反該項規定?
而法律案三讀程序,在主席宣布法律案修正通過的決議前,是主席應主動徵詢在場的立法委員有無異議,使他們在客觀上有表示反對意見(異議)的機會?或應由在場委員主動提議全案付表決,主席才有義務將全案付表決?三讀程序可否採「無異議通過決議」?若可,主席應如何確認在場委員已無異議通過?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7條明定,法律案應經三讀會議決,規定是否確已有效完成第三讀會的議決程序?據以判斷的事實基礎為何?
法律案三讀程序,採本案第三讀會之方式者,其與法律案經特定表決方式表決後通過決議的方式,就立法程序言,意義與效力是否不同?又,主席於三讀條文宣讀完畢,詢問院會是否有文字修正後,於宣布決議通過前,有無再次詢問院會就三讀條文制定、增訂或修正通過決議有無異議,就立法實務言,是否有不同之考量與效力?
憲法訴訟法三讀程序,於主席宣布法律案通過決議前,在場的立法委員客觀上有無表示反對意見或要求以特定表決方式表決的機會?就立法程序言,三讀程序無人應主席所詢,就文字修正表示意見,經主席宣布法律案修正通過的情形,就法律意義而言,是否即表示無人反對該法律案修正通過?
憲訴法三讀程序,就經過二讀的法律修正議案而言,聲請人(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是否曾為如何的反對表示?
最後一項爭議是,立法院針對行政院所提覆議案所為的表決,是否屬於原來法律案立法程序、三讀程序或最終決定的一部分?
說明會將於下午2點召開,先由審判長謝銘洋摘要說明,接著再請聲請人、關係機關(立法院)陳述意見,大法官詢答後會議結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