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大刀揮金融機構 Fed職權遭削弱!克魯曼示警:恐釀金融危機

這一周來,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侵略者交好,誣指數百萬往生者至今還領社安金,在這些亂七八糟的消息轟炸下,多少人留意到川普周二的行政命令剝除聯準會(Fed)監管華爾街的職權?但這麼做的後果不堪設想,可能正種下新一波金融危機的惡果。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21日撰文指出,馬斯克/川普政府近來大舉削弱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旨在保護消費者遭詐騙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已被關閉;所有設法監督、管理金融機構的政府機關,Fed除外,如今已換上反監管的川普人馬;行政部門熱烈推廣詐騙和洗錢惡名昭彰的加密幣。
MAGA今日行徑恐為明日金融危機鋪路
這些跡象顯示,川普的MAGA(讓美國再度偉大)運動,很可能正為下一波金融危機鋪路。
自從1772年爆發第一場現代銀行危機,衝擊蘇格蘭、倫敦和阿姆斯特丹以來,經濟學家早已明白,金融機構非嚴加監管不可。與18世紀相比,21世紀的金融體系當然複雜多了,但也有一些地方可相提並論。
例如,今日的「穩定幣」理論上可隨意贖回並且兌換成美元,類似18~19世紀發行的私人銀行鈔券,照理說可任意兌換金幣或銀幣。一大不同點是,銀行鈔券對合法商業顯然有用,但加密幣除了洗錢之外,卻一無是處。另一點是,美國現在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與泰達幣(Tether)關係匪淺,而媒體報導把泰達幣描述成「毒品走私者、恐怖分子和詐騙集團用來在世界各地把錢轉來轉去的穩定幣」。
撇開加密幣不談,現代金融複雜得讓一般消費者和投資人難以評估銀行業風險,所以更需要有效的監管,來協助避免金融危機發生,或至少限縮金融危機造成的傷害。
但馬斯克/川普政府竟以削減政府赤字和降低繁文縟節為名,放鬆、甚至架空金融監管。克魯曼警告,這可能導致美國在數年後面臨「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
「明斯基循環」四階段
什麼是「明斯基時刻」?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即為一例。美國經濟學家明斯基(Hyman Minsky)指出,資產價格是受貪婪和恐懼的循環所驅動。這種循環可分為以下四階段:
1.金融危機爆發後,投資人驚覺市場行情會漲也會跌,於是對承擔風險轉趨謹慎,尤其對槓桿操作(用借來的錢投資)小心翼翼。在這種謹慎保守的氛圍下,金融市場進入一段平靜期,期間危機較少發生。
2.久而久之,過往金融災難的記憶消退,未經歷過重大危機的年輕交易員進場,槓桿操作再次盛行,承擔更大的風險。
3.人人在「害怕錯過」(FOMO)的心態驅使下奮勇追高,把資產行情拱上雲霄,價格狂飆使槓桿操作變本加厲,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
4.最終結局就是「明斯基時刻」。隨著投機狂熱驅動的資產價格漲無可漲,行情開始急轉直下,迫使大舉運用槓桿的投資人爭先恐後拋售資產變現,掀起「去槓桿化」狂潮,又加劇資產價格崩跌。
鬆懈監管將使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克魯曼說,明斯基循環已深植人心,即便是監管官員也難以根除;不過,一旦「明斯基時刻」來臨,監管官員至少能緩和危機、降低傷害。
耶魯經濟學家戈頓的研究顯示,1930年代美國實施的大規模金融監管規定,造就了長達50年的「平靜期」,期間美國股市縱有起起落落(如1960年代的榮景和1970年代的低迷),卻未爆發嚴重的銀行業危機。
而今政治人物卻像投資人一樣易受情緒起伏影響,往往在該抑制市場非理性繁榮的時候,卻反而大舉鬆綁監管。一大例外是Fed--傳統上秉持決策獨立自主,不受政治干擾,而且相對而言不致淡忘歷史教訓,懂得在市場狂歡派對酒氣方酣時拿走雞尾酒缸。
不幸的是,馬斯克/川普政府現在腦筋竟也動到Fed頭上,削權、稽查樣樣都來。
大多數觀察家認為,一旦算總帳的日子降臨,金融危機應該不會像2008年金融海嘯那麼嚴重。
克魯曼認為,或許如此,畢竟目前美國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曝險程度不像當年那麼深,所以萬一出事,對金融體系的衝擊也比較輕微。然而,2008年的一大教訓 是,金融體系不斷變遷,有時會形成未知的風險,等到眾人明白是怎麼回事時,整個體系已然崩潰。
話雖如此,未來數年倘若危機果真爆發,爛攤子勢必得由馬斯克/川普政府收拾。屆時若加密幣這類資產泡沫爆裂,結局可能是政府花大錢為「科技兄弟」紓困。所以,克魯曼語帶嘲諷指出,或許此刻可加碼買進第一夫人的「梅蘭妮迷因幣」($Melania)?反正最後是由納稅人埋單。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