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財劃法》營業稅歸地方 財政調度工具恐癱瘓:年金撥補、產業紓困沒餘地
【撰文‧李季洋】
新修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可能讓「營業稅率」這項重要的財政調度工具癱瘓。行政院後續的作為,將攸關中央政府未來開闢財源與扶持特定產業的彈性。
2024年12月底,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預計將劃分給地方政府的統籌分配稅款增加3753億元。但截至2025年1月21日,立法院仍未將修正條文送到行政院,行政部門後續如何因應,也懸而未決。
營業稅本是安全閥
新法未考慮財政彈性
檢視修法版本,除了各界熱烈討論的財政收入與事權分配失衡,以及各直轄市及縣市間財源水平分配不均等爭議之外,替地方政府「把餅做大」的重點:將營業稅(減除稽徵經費及發票獎金後)由現行的40%作為統籌分配稅款,改為100%全屬地方,也有思慮不周之處。
事實上,從2002年至今,將營業稅全數劃歸地方政府一直是眾多修法版本的共識,但攤開2002年行政院版、2008年民進黨團版,及2024年民眾黨團版,關於營業稅收分配的條款,都有附註「超過法定最低稅率所徵收入,其用途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外,應由行政院訂定調高徵收率之用途並據以劃分歸屬。」
這段文字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5%營業稅全歸地方,但日後調高營業稅稅率新增的收入,由中央來決定怎麼花。
但2024年立法院通過的版本,僅將營業稅劃歸地方,未附上這條但書,結果恐怕將扼殺政府未來的財政調度空間。
我國《營業稅法》規定稅率為5%到10%之間,授權行政院自行訂定;但自1986年營業稅制大變革以後,稅率就一直維持在最低的5%。
放眼國際,與台灣同樣採用「加值型營業稅」(VAT)的歐洲國家,稅率多在20%以上;鄰近的日韓在近年調升為10%、新加坡從7%調漲至9%;中國則視產品類別有6%、9%和13%不等的稅率。也就是說,台灣的營業稅稅率是全球最低,況且調高稅率至10%以內不必修法,可說是政府在面對重大支出或面臨財政收入短缺時的一道安全閥。
一直以來,營業稅常被視為政府增加財源的可能管道。例如2016年,時任行政院院長林全談及長照服務資金缺口時,就曾提到可將營業稅調升至5.5%;《國民年金法》第四十七條更明確將「調增營業稅徵收率百分之一」,列為補助保險費等款項的資金來源之一。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國樑也指出,儘管所得稅目前仍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因為人口結構老化,老人沒有收入,所得結構其實是在萎縮的情況下,近年穩定上升的營業稅重要性就顯得愈來愈高;以2024年營業稅實徵淨額6089億元推算,「稅率每提高1%,就是1千多億元。」陳國樑說。
由此可見,過去許多版本提案中關於「超過法定最低稅率所徵收入」的附註,其實是在提升地方財政自主的同時,仍提供中央一定的財政彈性,但新法完全未留餘地。
「營業稅無論徵多少全歸地方」,可能造成的另一項後遺症是,中央政府未來恐怕也難以藉由減免營業稅,扶持或紓困特定產業。
回顧歷史,1999年行政院為因應亞洲金融風暴,將金融業營業稅率由5%降為2%,以助金融業度危機;2014年才以健全政府財政為由調回5%,而其中2%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但《營業稅法》明文規定,行政院須補足地方政府應得的統籌分配稅款。
不過,若《財劃法》新法生效,中央對營業稅的支配權將明顯下降。陳國樑解釋,依照國會最新三讀通過條文的精神,「政府要調整營業稅扶持特定產業,若造成統籌分配稅款減少一塊錢,就必須要補一塊錢給地方。」
全國追加減預算必大亂
行政院兩途徑可解僵局
綜合上述,陳國樑認為新法中關於營業稅如何分配的問題,需要立即因應;另一個可能造成混亂的問題是,由於沒有日出條款,且地方政府114年度預算皆已通過,若2月新法生效,還要再編列追加減預算,以因應新的財源分配制度。
「眼下最好的方式,或許是讓它生效,然後立即提修法,解決窒礙難行的條文。」陳國樑轉而向行政院喊話。
除了先讓法案生效再修法,另一條可能更便捷的途徑,則是行政院在收到法案後可提出覆議的期限內,負責任地提出完整的修正版本,並呼籲在野黨立委支持覆議,重新啟動修法。
對此,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表示:「修正條文送到後,行政院會研議以一切合法且和諧的措施來救濟。」但若立法院刻意在農曆年前最後一個上班日送達,可能需要在過年期間加開院會,研擬覆議內容。
無論《財劃法》修法「延長賽」會以何種形式展開,唯有行政院提出對案供在野黨及社會各界討論,才能避免新法倉卒上路,衝擊國家財政體質的負面效應。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66期)
延伸閱讀》
【過年斷捨離】「5種冬衣」該丟了!大衣、毛衣冬天衣服厚重又難收…收納達人曝淘汰訣竅
進入更年期「梨型身材」很危險!醫示警:恐「肝臟雌激素代謝異常」…3招讓她4個月減重15公斤
謝世謙從小財務員爬到當董座!剖析華航董事長50年職涯,給年輕人的七個啟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