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日漸成趨勢!人人愈來愈「I」 如何毀滅一個國家?
【編譯 田孟心】
大眾人格測驗分類——外向(E)與內向(I)蔚為風潮。人們闡述著作為「I」人的種種心聲與「獨處的幸福」,然而,社會學家卻擔憂,「I」人日漸成為趨勢,恐衝擊個人幸福與公民社會。
美國人如何成為孤狼?
現在隨意走進美國一家小餐館,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原本在吧檯暢飲、家庭桌對談的客人都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充斥店家的外送袋,和進門拿外送就走的客人——彼此之間毫無對話。
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所有餐廳客流量有高達74%來自「店外」顧客,也就是外帶和外送,數字甚至高於疫情前與疫情中。另一份調查也顯示,過去20年來,美國成年人每晚與朋友共進晚餐或飲酒的比例,下降了30%以上。「餐飲業正在出現一種孤獨主義,」華盛頓特區的餐廳老闆薩利斯(Steve Salis )觀察。
此外,單人用餐的趨勢亦增加了29%,排行第一的原因是人們需要更多的「自我時間」。
孤獨上升效應,從「不玩樂」到「不成家」
拜智慧型手機之賜,孤獨,在年輕族群裡更為明顯。根據「數位父母倡議」的數據,美國兒童和青少年平均在週間花大約270分鐘,在週末花380分鐘盯著螢幕——佔據了他們清醒時間的30%以上。
雖然年輕人在手機上也可能有社交行為,但那通常不是同步的,而且他們確實減少了實體見面、共享時光的頻率。
統計顯示,與前幾十年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更少取得駕照、約會戀愛,或擁有多個親密死黨,甚至根本無法與朋友一起出去玩。
對戀愛與長期親密關係興趣缺缺,下一步就是家庭、社區,也失去功能。除了失去了人際關懷導致的個體心理疾病、憂鬱與自殺問題,美國人對獨處的偏好,還有一個不那麼直覺的社會效應是:衝擊民主。
選民孤獨成癮,能左右政局
布朗大學的鄧克爾曼(Marc J. Dunkelman)描述了這樣的現象。他的意思是,當人們愈常與現實世界中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碰面,在政治上愈有可能嘗試溫和同理對方。
他的說法得到數據支持。2018年,丹麥政治學家彼得森(Michael Bang Petersen)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要求美國人評估有關川普和希拉蕊的虛假謠言。
他驚訝地發現,有些受測者似乎對攻擊任何一邊的陰謀論都感興趣,只要它的目的是「破壞既定秩序」。
這個群體的成員通常懷有種族或經濟失落,彼得森點出,「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感到被社會孤立。」
研究過程中,這些憤怒的孤獨者同意許多黑暗的聲明,例如「我需要周圍的混亂」和「當我想到我們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時,我情不自禁地想『就讓它們全部燒毀吧!』」
(資料來源:Atlantic, Gallup, Guardian)
【延伸閱讀】
年終先別花,房價真的跌了!獨家漲跌排行:哪裡逆勢上漲?買房最佳時機?
退休沒錢出國等於不幸福?施昇輝:花小錢、人對了,仍有快樂第三人生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