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新光三越氣爆停業影響櫃哥櫃姐生計 另闢台中第二賣場這日開賣

經典賽/宋晟睿場內轟、李宗賢兩分砲 中華隊9:1電翻南非首勝到手

校園霸凌發生人次仍增 陳學聖:政府應儘速提對策

校園霸凌「通報件數」近年成長幅度近6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今天表示,近年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人次持續增加,相關調查亦顯示,校園霸凌對學子心理健康已構成嚴重威脅,賴清德總統應儘速提出對策,別僅流於政策宣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校園霸凌「通報件數」近年成長幅度近6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今天表示,近年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人次持續增加,相關調查亦顯示,校園霸凌對學子心理健康已構成嚴重威脅,賴清德總統應儘速提出對策,別僅流於政策宣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校園霸凌「通報件數」近年成長幅度近6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今天表示,近年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人次持續增加,相關調查亦顯示,校園霸凌對學子心理健康已構成嚴重威脅,賴清德總統應儘速提出對策,別僅流於政策宣示。

賴總統曾於去年11月底,在「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表示,強化心理健康韌性的工作還有很多努力空間,從職場到校園,乃至社會的每個角落,政府要帶頭做起,公私部門要協力一起做,盡全力不漏接任何一個人。

陳學聖指出,根據教育部統計,校園霸凌的「通報件數」從107年度的562件,增加到112年度的3256件,成長幅度將近6倍;「確認比率」則從107年度的30.07%,下降到112年度的15.29%。確認比率的下降,可能反映當前對「校園霸凌」的定義與認定標準仍有調整空間,政府應儘速檢討,確保相關機制能精準識別校園霸凌。

陳學聖提到,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生對生」校園霸凌事件每十萬學生發生人次,包括知悉與確認霸凌事件,在111年度,國小、國中及高級中等學校,分別是147人次、319人次及175人次;而在112年度,國小、國中及高級中等學校,則分別為253人次、551人次及281人次,分別是111年度的1.72倍、1.73倍及1.61倍。

陳學聖說,根據兒福聯盟近日發佈的「2024台灣校園霸凌與創傷知情校園調查」,雖然國高中生對於校園霸凌的嚴重程度,平均評分為4.9分,但仍有12.8%的學生認為校園霸凌問題非常嚴重,給予滿分10分。調查也顯示,有10.2%的學生在過去一年內曾遭受校園霸凌;被霸凌的學生中,有22.5%曾出現自傷或自殺念頭,有30.1%的學生睡不著或睡不好,顯示校園霸凌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嚴重影響。

陳學聖表示,校園霸凌問題不僅關乎學校,更影響整個社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深遠的傷害,呼籲賴總統應加速落實承諾,由政府帶頭做起,建立完善的反霸凌機制,為學校提供更多資源支持,協助學校及時識別並處理霸凌事件,採取有效預防措施與應對措施,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安全、尊重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校園 陳學聖 霸凌

延伸閱讀

川普祭對等關稅 學者指台灣未加入經濟板塊:衝擊嚴重

美官網刪「不支持台獨」…陳學聖揭川普意圖:拿到籌碼 台灣被犧牲

指鄭麗君立委期間連凍原能會預算3年 陳學聖:別人不能?

批大罷免只是搞仇恨動員 藍委林思銘:根本說不出理由

相關新聞

「裙子交出來」校園性騷求助教官、主任反被罵 校方今認錯道歉

雲林縣一名國中生在Threads網路平台發文,指被同學多次騷擾,向學校反應,希望召開性平會,卻反責罵,還因此被同學戲稱「...

教育部封殺陸3所大學 1500名廣州暨大台生學歷仍承認

教育部日前宣布研議修正「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禁止國內大學與隸屬於中國大陸統戰部學校合作或交流,修正後將不採認廣州暨南...

高雄市科技積木創意競賽登場 166名選手動腦競速秀創意

高雄市科技積木創意競賽今天在中正高中登場,今年以3R與循環經濟為題,作品必須符合綠能、減碳循環經濟標準,總計參與隊伍43...

「班班有鮮奶」就差中央經費 蔣萬安不等了!自籌1.84億

中央去年推動「班班喝鮮乳」政策,上路後認為執行困難緊急喊卡,北市議員建議北市府與新北、基隆、桃園4市共同向中央爭取補助經...

教部:規定修改前已就讀廣州暨南大學 學歷仍承認

教育部近日宣布,禁止國內大學與隸屬中國統戰部的學校交流,並不採認學歷。教育部今天解釋,廣州暨南大學將從認可名冊移除,但規...

私校兼職鐘點費不得低於公校標準 教育部:擬8月上路

由於我國《專科以上學校兼任教師聘任辦法》已多年未修訂,恐導致私校兼職教師11年未加薪,昨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全教產)發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