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仍需回LINE…教師壓力倦怠程度高 立院法制局:應立法保障離線權

民間團體關注教師離線權,立法院法制局報告指出,教師是工作壓力與倦怠程度最高的職業之一,許多人下班後仍要回覆學生、家長等人訊息,我國對於教師離線權相關法制付之闕如,應該立法明定保障教師權益,而非僅由指導原則予以規範。
學生團體「鉛筆藍圖」今年2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指出,學生權益高漲,教師權益卻未受到重視,因此希望為教師爭取「離線權」,讓教師在下班後有權利選擇不回覆學生家長的來電及訊息,還給教師喘息空間。
立法院法制局近日提出「教師離線權相關權益保障之法制研析」報告,談及我國對於教師離線權相關法制付之闕如,應該透過立法明定以保障其權益。
報告指出,歐盟成員國陸續以立法方式,賦予勞工離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勞工下班後可以從工作脫離,享有不需與工作聯繫的權利,顯見離線權法制化已經成為國際趨勢,不過,包括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斯洛伐克、希臘、葡萄牙等,這些國家都是規範勞工離線權,並未對教師離線權特別加以說明。
報告也提到,澳洲在2024年仿效引入離線權,以保護員工在工作時間以外免受不合理接觸,並從2024年8月26日起適用於國家系統員工與雇主,同時也發布「公共部門離線權指南」,公務員同樣適用離線權。
報告表示,基層老師反映,LINE早已成為親師雙方溝通工具,許多教師下班後還接到家長訊息,立刻處理與回應也是另類加班,儘管教育部在2021年發函各縣市政府,針對教師加班提供合理勞動權益的補償機制,不過各縣市作法皆不同,應由中央主管機關統一規範較為妥適。
報告也說,我國對於離線權的推動,目前僅止於勞工部分,然而教師的工作環境除了要面對學生,同時也包含校方主管、同事與家長等多元對象,下班後接收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的來源及內容,相較其他企業員工更加多元及複雜化,因此需要離線權更甚於其他行業。
報告建議,教師離線權應該透過「法律」納入相關法規,關於離線權定義、明文賦予離線權、禁止不利益對待及罰則,也都必須透過立法加以落實,而非僅由指導原則予以規範,應建立離線權法制及相關配套措施,以確保教師權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