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百年前清軍靠兵書封鎖淡水河口 戰法竟媲美今日國軍

入境南投僅剩一線希望!白沙屯媽祖停駕路口「左右為難」 最新路徑曝光

郭智輝花22萬密宴AIT、圖利崇越旗下餐廳?經濟部:經長個人負擔

經部祭AI新秀菁英培訓 每人最高可獲28萬生活補助

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滿足產業AI應用人才,經濟部規劃啟動AI新秀與菁英計畫,最快5月開放申請,將針對應屆畢業生和在職者設計不同類型培訓課程,其中應屆畢業生培育計畫1年,每人最高可獲新台幣28萬元生活補助,之後須進入企業工作2年。

根據經濟部規劃,人才培育分為應屆畢業生和在職專班2大類,分別為AI新秀與AI菁英計畫。首先,針對應屆畢業生規劃「1+2」方案,第1年包含專業課程、法人機構AI訓練以及企業實習,這3階段訓練分別為期4個月;受訓者完成訓練且符合資格後,須進入企業工作2年。

其中應屆畢業生計畫細分為本科生、非本科生,本科生將接受4個月的AI專業訓練與4個月的產業實習,加速AI人才培育。

相關官員說明,本科生可能原本就讀機械或紡織等相關科系,申請計畫後,可直接進入法人場域實習,類似實習工廠的產線人才培訓的概念,讓學員操作不同的設備。

此外,經濟部將提供生活費補助,包含專業課程、法人實習前8個月期間每月2萬元補助,以及企業實習每個月3萬元。換言之,參與計畫的受訓員,1年可獲得28萬元補助。

在職專班方面,經濟部規劃在職和轉職等2類訓練,其中在職訓練將透過2個月課程,可利用平日晚上或週末晚上學習新技術;若有意願轉職者,則可申請「2+4」共6個月的訓練計畫,包含2個月專業課程以及4個月企業實習,以提升數位製造技能。

不過官員補充說明,由於特別條例等預算尚待立法院審查,因此AI新秀菁英培訓的總經費未定,規劃可能先啟動第一期計畫,後續將視經費狀況滾動式調整申請。

官員說明,專班的授課內容包含各產業結合AI應用在設計、生產製造等面向,希望將AI應用擴散到紡織、機械、材料等產業;若資工背景的人才想跨越從事工具金、水五金等行業,也可藉由培育計畫,進入法人組織實習操作機械等,學習將AI應用在生產製造。

AI 實習 補助款

延伸閱讀

大學畢典也不放過…川普宣揚百日政績 炫耀科技大亨「拍我馬屁」

台對陸投資及出口占比降低 經濟部助廠商分散市場

近年最大落差!苗栗一口氣少了538名國中應屆畢業生

畢業典禮演說成政績發表會 川普:你們畢業於黃金時代

相關新聞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善用數位科技 建構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與AI協作模式

因應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時代來臨,臺灣各大專校院紛紛開設相關課程或導入新興科技,以呼應數位學習新時代的人才培育需求。為使社會大眾了解大學端如何結合學校特色建構AI相關之學習模式,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李蔡彥校長分享其對於高等教育中的AI應用,以及其對於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未來發展的建議與看法。

臺灣高等教育領域中的「科技與人文」:以AI發展為例

過去在談科學與社會的關係時,經常會引用提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的著名科幻小說家艾希莫夫(Isaac Asimov)的話:「Science, therefore, has become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scientists.」,以此來指出科學不只是科學家的事,而且若只留給科學家的話,甚至可能會是件危險的事。艾希莫夫的這段話是延伸自法國政治家喬治.克里蒙梭(Georges Clemenceau)的「War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generals.」,他說的是「Any specialty, if impo

AI縮短了人文與科技之間的距離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生成式AI)與高等教育的結合,正在逐步改變教學、學習與研究的樣貌,進一步強化人文與科技的跨領域融合。首先,在教學層面,生成式AI可用於輔助課程內容設計、生成創新教材、模擬歷史場景,甚至以對話方式協助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提升學習的互動性與個人化體驗。特別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AI能協助學生分析文本、生成批判性觀點,培養跨領域思維。

AI於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評鑑之導入與反思

科技與人文長久以來被視為兩股拉扯的力量,科技追求效率、可計算性與邏輯性。而人文則重視價值思辨,倫理判準與文化脈絡。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這兩者的關係更顯複雜。在追求科技進步與數位轉型的浪潮下,高教可能走向技術至上,人文式微的危機。然而,這也激發了對「科技與人文融合」的新思維。特別是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確實能夠為高教帶來突破性的創新,如智慧課程推薦、學習歷程分析、教學資源優化等。但這些科技若無人文精神的引導,極可能淪為技術工具的自我繁殖,缺乏對教育價值與倫理原則的反思。

生成式人工智慧在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實務應用之國際觀察

人工智慧的發展實已行之有年,從2014年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的發明,到2016年AlphaGo擊敗人類圍棋冠軍,這些零星的事件因尚未對人類生活造成實質影響,多被視為新奇的新聞或是單純的科技發展。然而,當2022年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生成式AI)正式問世,多數人開始真正感受到這個新興的科技工具已從科幻小說走入日常生活,對人類社會帶來各種新的機會與全方面的衝擊。

科技可以迅速 莫忘學問需要時間:生成式AI時代的高等教育省思

在人工智慧(AI)迅速發展、滲透教育場域的當下,大學作為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場域,面臨到的挑戰與機會是並存的。生成式AI能用數秒完成過去需數小時完成的論述、摘要、分析等任務,從作業解題或論文寫作輔助到程式生成,從問答輔導到語言翻譯。效率與便利令人驚嘆,也令人憂慮──我們是否已逐漸在AI的步調中習慣以「產出」來評價「學問」,有沒有忘了真正的學習其實需要時間來發酵與內化才能成為個人的知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