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生成式AI對產業有何影響?企業如何導入? MIT主任解惑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工業績效中心的執行主任阿姆斯壯(Ben Armstrong),是「未來工作」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他長期關注新技術如何影響勞工、企業和地方經濟的轉型,目前參與美國國防部(DoD)制訂美國製造業勞動力的國家計畫。
阿姆斯壯認為技術變革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並且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近年,他探討人工智慧(AI)與自動化如何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解決製造業在勞動力、技術和培訓上長期存在的短缺問題。
林詠翔(以下稱為Vincent):你認為生成式AI會提升整體工作品質嗎?我們對未來可以抱有什麼樣的期待?
阿姆斯壯(Ben Armstrong,以下稱為Ben):我不認為生成式AI必然會讓未來工作更美好,這取決於技術的應用方式。我們團隊一直很好奇各種技術如何影響工作的品質,不僅是生成式AI。因此,我們從許多國家召募了8000名受訪者進行一項調查,以了解新技術(例如生成式AI或機器人)對他們的薪資、工作保障、安全性及舒適度的影響。結果顯示,勞工對新技術大多持有正面反應。他們認為,新技術提升了工作效率、安全性,並賦予他們更多自主性及職業升遷的機會。然而,他們同時也對工作保障感到憂心。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一些鼓舞人心的例子。在過去幾波技術變革中,從電腦、網際網路到機器人,從來沒有明顯證據顯示新技術將會取代大量勞工。有些人認為生成式AI將帶來根本性的不同,但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團隊還未看到相關證據。
Vincent:那對於整個產業的影響呢?你認為生成式AI首先會改變哪個產業?
Ben:以網際網路為例,網路對我們的生活方式、資訊取得以及商業運作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網路發展的早期階段,人們預期網路將大幅影響生產力,能以更少人力生產更多物品,顯著提升效率。結果是,生產力的增長趨勢與過往幾乎相同,並沒有出現巨大躍進。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生產力悖論」(productivity paradox),我認為這可能是理解生成式AI趨勢的一個起點。生成式AI可能會改變許多事,例如商業模式或翻譯方式,但並不一定會對經濟帶來顛覆性的影響。我認為,這些工具是否能產生重大經濟效應仍有待觀察。
我與MIT兩位同事領導了一項橫跨60多家公司的研究,探討這些公司如何在業務中導入生成式AI,發現了一些不錯的應用範例。例如,在客服領域,生成式AI可用來總結客戶提問或提供回覆建議;進行分析決策時,需要彙整大量資料,AI能提供相當程度的協助。然而,在製造業或大規模數據分析等高風險的情境中,目前AI似乎還不是最理想的工具。這些應用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Vincent:看來人類仍有一定的主導地位,AI主要做為輔助工具。人類在新工作流程中的角色是?
Ben:我們可以把生成式AI視為一種新工具,就像更強大的鐵鎚一樣,但你仍然需要知道該敲擊哪裡,並且需要知道鐵鎚敲釘子所發出的聲音。這就是所謂的「隱性知識」。根據我們從許多案例中獲得的經驗,只有在充份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情況下,你才能充份利用生成式AI。
傳統的工業技術革新主要集中在把重複性工作自動化,例如縫紉機或工業機器人。而生成式AI有所不同,它非常靈活,能處理圖像、聲音、文本及其他多模態的資料,並根據這些資料提供答案。然而,AI並不像傳統工具那樣可靠,例如同樣的任務執行兩次,可能會得到不同答案。因此在AI提供靈活性之餘,我們仍需要人類負責檢查和驗證AI的輸出結果,由人類做為可靠性的來源。
Vincent:我自己也身兼數家公司的董事長,你對於企業導入AI有什麼建議?
Ben:要在企業中有效整合AI工具,有三個關鍵步驟。首先,應該從組織的各層級蒐集想法,而不只是高層主管的意見。在如何利用AI改善既有流程方面,最了解實際流程的員工通常會有最深刻的見解,要鼓勵員工嘗試使用這些工具並分析出哪些方法最有效,從中找到成功的實行方式。
其次,生成式AI需要高品質的資料和強大的基礎架構才能發揮作用。如果基礎架構不夠穩固,導入AI將面臨艱鉅挑戰。最後,投資專業技能至關重要。僅依賴AI而缺乏技能熟練的人員,可能會導致錯誤和低效率。理解流程並擁有能夠監督和指導AI的經驗豐富人員將會是關鍵。確保技術是用來強化員工技能,而不是取代他們,是企業進行AI整合的核心要素。(郭毓璞 整理)
阿姆斯壯(BenArmstrong)
・2019年 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學位。
・2020年 擔任MIT研究科學家。
・2021年 擔任MIT工業績效中心執行主任、「未來工作」計畫共同主持人。
延伸閱讀
(本文出自2025.01.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