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讓退化膝關節重獲新生!解析2種再生治療差異、適用哪些症狀

關節是人體最容易退化的部位之一,關節中的軟骨會因為磨損而減少、脆化,進而造成許多疾病,包括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髖關節炎、退化性膝關節炎等,許多人因此深受困擾。傳統上,面對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退化,只能採用保守治療方法,例如:減緩患者疼痛、改變生活型態,以及建議病患穩定肌群,避免惡化。然而,透過再生醫學技術,可幫助病患重建軟骨,解決惱人的退化性關節炎。
目前在骨科領域,再生醫學研究最多為膝關節軟骨,在膝關節軟骨上的再生治療主要就有兩種。第一種是透過脂肪幹細胞治療,脂肪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多種細胞,透過抽取病人自己的脂肪幹細胞,經過實驗室培養後,重新打入膝軟骨中,讓脂肪幹細胞自行分化成軟骨細胞。
第二種則是自體軟骨細胞移植,這種方法跟脂肪幹細胞不同,是透過生物工程與軟骨細胞再生的特性結合而成,需要先採集軟骨細胞,然後進行細胞層片技術培養。層片培養技術是由日本東海大學教授佐藤正人開發,透過溫度感應聚合物(PNIPAAm)做為基底,當溫度處於攝氏37度時,軟骨細胞會緊緊貼合在聚合物上,但是當溫度下降到攝氏20度時,細胞便會脫離,形成一層軟骨細胞,經過三次堆疊後就可以移植回人體中。(詳見下方〈一圖看懂〉)。
當軟骨受傷,嚴重時軟骨會從關節面脫落,表面很容易凹凸不平,就像是鵝卵石表面一樣,但針對受損嚴重的區域,如果是傳統的手術,醫師就需在這些受傷區域鑽出細微的孔洞,讓骨髓細胞流出,形成新的纖維軟骨,但是這一種纖維軟骨相較於正常的透明軟骨,承受壓力的能力比較不好。一般來說,這種凹洞不能超過2.5公分,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自體軟骨細胞移植除了鑽出細微的孔洞,還需把培養好的細胞層片放上去,即完成了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手術後長出來的軟骨就是透明軟骨,會有比較好的承受力,也比較接近自然的透明軟骨組織。
一般來說,只要介於18歲至70歲,經過醫師評估,軟骨損傷達一定程度,都可以做自體軟骨細胞移植。但是如果患有急性發炎、痛風性或感染性關節炎,以及膝關節韌帶嚴重受損、膝蓋嚴重變形,或是目前處於病理性骨折、罹患骨癌的病人,正在接受化療、電療與其他細胞相關治療的病患,以及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達35以上)、有免疫疾病或相關感染性疾病(HBV、HCV、HIV、梅毒篩檢,任一項為陽性),不建議接受自體軟骨移植。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與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的差異
治療範圍:自體軟骨移植採取的是軟骨細胞,來源單一,能治療軟骨細胞的缺損,以及反轉老化的病變。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因為是採用幹細胞,具有再生和修復能力,除了可用於膝關節軟骨缺損,也可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慢性或滿六週未癒合之困難傷口、皮下及軟組織缺損等,應用範圍較廣。
細胞來源和處理過程:自體軟骨細胞移植使用患者自身的軟骨細胞,需要透過手術從患者的健康軟骨組織中提取細胞,然後在實驗室中培養細胞層片。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是提取患者自身的脂肪組織,在實驗室中提取幹細胞。這類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以分化為多種類型的細胞,包括軟骨細胞。
治療機制:自體軟骨細胞移植主要透過直接補充損傷部位的軟骨細胞,來修復軟骨和重建透明軟骨的效果。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可分化為軟骨細胞,並透過分泌各種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來促進組織修復和減緩發炎症狀。
適用症狀:自體軟骨細胞移植適用於局部軟骨缺損,特別是創傷性軟骨損傷與退化性關節炎,在移植時,自體軟骨細胞個體已形成軟體結構的組織群。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希望分化能力強的幹細胞個體,可形成合適的組織去修補局部缺損,適用於退化性關節炎與軟骨缺損。至於如何選擇,應由醫生評估,也可到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了解最新資訊。(整理/林又旻)
【一圖看懂】
再生醫學在骨科治療的運用
間質幹細胞
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簡稱MSC) ,又稱為多功能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與分化的能力。間質幹細胞可從骨髓、脂肪、牙齒、臍帶、臍帶血、羊膜、胎盤等組織中分離出來、具有抗發炎、修復受傷組織等特性。
當身體組織或器官受損時,患部會發出歸航訊號,吸引間質幹細胞到受傷部位進行自我的再生修復。透過培養技術,可使間質幹細胞分化為硬骨、軟骨、肌腱韌帶、心肌、神經、皮膚、肝臟、血管內皮、造血細胞。臨床應用上,幹細胞多用來治療造血系統疾病、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組織壞死、肝硬化、神經退化相關疾病等。
自體軟骨細胞移植
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是透過生物工程與軟骨細胞再生的特性結合而成。先採集病患的膝蓋軟骨細胞,再進行細胞層片技術培養,在攝氏37度時,軟骨細胞會緊緊貼合在層片基底的溫度感應聚合物(PNIPAAm)上,當溫度下降到攝氏20度,細胞便會脫離,形成一層軟骨細胞,經過三次堆疊後就可以移植回人體。
三種輔助再生治療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簡稱PRP)。抽血後進行離心,把血液分成三層,最下層是紅血球,最上層是血漿,中間薄薄的一層就是PRP。研究發現,PRP富含生長因子,可以促進關節軟骨細胞的修復和生長,減少關節周圍組織的發炎反應,以及減輕關節疼痛和不適等。PRP主要是輔助治療,利用其中的生長因子刺激身體進行增生反應。
體外震波
利用高能量聲波,先把組織破壞,再促進組織的代謝、循環、修復、再生。適用於鈣化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筋膜性疼痛,以及五十肩、媽媽手、網球肘等。
羊膜組織
人類羊膜組織中含有四百多種生長因子,能刺激部分細胞遷移與增生,進行修復與癒合。骨科治療可應用在肌腱損傷、足底筋膜炎、軟骨修復、退化性骨關節炎等疾病上。
【醫師解惑】
疑惑1:自體軟骨細胞移植可以應用在脊椎退化性關節炎嗎?
自體軟骨細胞移植主要用於膝關節,但目前也在探索脊椎關節上的應用。從臨床經驗來看,不管是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或是其他細胞治療,目前在脊椎的定位上都很困難,且沒有足夠的治療案例,有一定的風險。因此以椎間盤突出來說,主流的治療方法還是以手術摘除,如果合併脊椎不穩定,需加上脊椎固定手術。骨科已有40多年的歷史,在不斷的技術演進以及微創手術推陳出新之下,近年來有非常長足的進步,讓椎間盤的手術變得更安全、更有效。
疑惑2:再生醫療可以用於骨質疏鬆症嗎?
目前再生醫療用於骨質疏鬆症的研究相對少,其中主要還是間質幹細胞的應用,因為間質幹細胞在骨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分化成骨骼細胞,有助於骨組織再生,但相關的臨床研究不足,多停留在動物實驗,即便是目前相關研究結果令人鼓舞,但實際上利用再生醫療治療骨質疏鬆症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疑惑3:外泌體對骨科治療是否也有幫助?
外泌體的作用跟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有一點相似,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小囊泡,這些小囊泡中,含有細胞溝通所需要的訊息,可以幫助細胞彼此之間的溝通。打個比方,細胞膜如果是一個很大的肥皂泡,外泌體就像從大的肥皂泡泡分泌出的無數個微小肥皂泡泡,做為細胞間的溝通。外泌體就是細胞的一部分,從細胞上剝離下來,含有細胞溝通時所需要的訊息因子,用來指揮相鄰細胞進行特定任務。所以外泌體在不同的科別有非常多的臨床實驗正在進行。自然在骨科治療上,外泌體在促進細胞增生與分化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若想要了解更多外泌體或細胞治療資訊,可點擊下方「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logo,與醫師與專家線上諮詢20分鐘,獲得正確完整的資訊。
・ 醫 師 小 檔 案 ・
呂憲宗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
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人工關節微創手術與骨科手術、韌帶與半月板修補手術、細胞層片治療以及脂肪幹細胞手術及相關研究。
本單元獲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贊助。由《科學人》團隊獨立採訪撰稿。
(本文出自2024.10.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