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外匯局長蔡烱民化身蔡教授 談貿易逆差解方、匯率報告這時出爐

中央銀行外匯局局長蔡烱民18日化身「蔡教授」,親上火線講授「經常帳餘額與匯率之相關性」;蔡烱民表示,川普2.0採行全面加徵關稅方式,並觸及非關稅議題(包含非關稅壁壘及匯率議題);但多數學者認為,美國貿易逆差根源在於其儲蓄不足,若美國無法增加儲蓄,則無法有效改善貿易逆差問題;而順差國亦應增加其消費及投資,以改善其超額儲蓄之問題。
蔡烱民預告,按歷史經驗,美國匯率報告下周將出爐,他也強調,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及資本自由移動下,國際資金鉅額且頻繁移動,已成為影響匯率變動之主因,因此,以匯率做為調整貿易失衡之工具亦變得更加困難,其成效有其限制。
蔡烱民表示,美國貿易逆差(經常帳失衡)主要反映美國政府的龐大財政赤字,根據國民所得會計恆等式,「經常帳順差」(經常帳逆差)與「超額儲蓄」(儲蓄不足)是一體兩面。一國如有經常帳逆差,顯示其國內民間(家庭及企業)及政府部門儲蓄不足。
以美國為例,美國經常帳出現逆差,主要反映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及/或民間部門儲蓄不足;如就儲蓄不足之部門別觀察,影響最大的兩個部門為家庭與政府部門,其中政府財政赤字是美國長期儲蓄不足之主因。
美國經常帳逆差反映的是國內儲蓄與國內投資之落差,隱含美國消費過多致國民儲蓄不足,同時政府財政赤字較大等自身結構性問題。
根據Afonso et al. 2022年研究193個經濟體,在1980年至2016年期間,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財政赤字對GDP比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會導致經常帳赤字對GDP比率擴大到0.29至0.45個百分點,此項結果驗證了雙赤字(Twin Deficit)問題。
蔡烱民表示,美元作為主要國際準備貨幣,欲縮小其貿易逆差更加困難;在當前全球貨幣體系下,美元為主要國際準備貨幣,面臨特里芬難題,即美國須提供國際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美國易有貿易逆差;而順差國資金流入美國則挹注美國儲蓄不足,壓低美國國內利率,此現象將進一步促進美國消費及投資,更不利其縮小貿易逆差。
蔡烱民強調,經常帳(貿易帳)失衡反映經濟結構問題,僅以匯率調整有其侷限。自全球金融自由化以來,全球貿易持續存在失衡問題,如有些國家為經常帳逆差國家,而有些國家則長期為經常帳順差國家。影響經常帳的因素多屬結構面與制度面,如國外資產淨額、人口結構、政府財政餘額、貿易開放程度、經濟或金融發展程度等。IMF及OECD等研究報告亦認為,全球經常帳失衡的問題不能僅以調整匯率的方式解決,而是須解決各國內部失衡的問題,改善各國投資與儲蓄失衡的問題,才能達成外部均衡。
此外,2010年迄今,BIS編製之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升值約20.3%,惟同期間台灣經常帳對GDP比率,由2010年之8.3%增加6個百分點至2024年之14.3%;反映來自國外(美國)需求成長之所得效果及全球供應鏈調整,為我國近年來經常帳順差擴大之主要因素。
對類如台灣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短期跨境資本移動已造成新台幣匯率升值或貶值的重要因素;2024年台灣外資資金進出及本國資金進出相對於商品貿易為19.3倍。此外,新台幣匯率常受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走向及國際美元走勢等牽動。
蔡烱民表示,欲解決全球經常帳失衡問題,不能僅仰仗匯率或單一國家調整,各國均須調整其內部失衡(超額儲蓄或儲蓄不足);經常帳失衡反映經濟結構問題。解決全球經常帳失衡問題,不能僅倚賴匯率或單一國家調整。順差國及逆差國均應調整國內投資與儲蓄失衡問題,其中順差國應致力縮減超額儲蓄;逆差國則應增加儲蓄,以解決儲蓄不足問題。
蔡烱民表示,美國Fed前主席及前財長Janet Yellen(2019)認為:認定匯率操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G7經濟體均普遍同意匯率操縱之定義,亦即一國透過政策在外匯市場意圖改變該國貨幣價值,以影響該國競爭地位及貿易流量;惟仍應審慎釐清匯率操縱之認定,例如,一國為達成國內政策目標而採行總體政策,對匯率造成之影響,不宜視為匯率操縱。她也反對將匯率操縱制裁條款納入貿易協議中,因為若在貿易協議中納入匯率操縱制裁條款,恐會限制一國貨幣政策之有效性。
蔡烱民表示,自金融自由化及全球化以來,匯率主要由金融帳決定,貿易逆差或經常帳失衡與匯率之關聯性,較20年前已大為降低,欲單獨透過匯率調整來解決有其侷限;各國均應藉由儲蓄、投資與財政預算等之調整,以改善其經常帳失衡現象。另鑑於匯率操縱難以判斷,不宜將匯率操縱之制裁條款做為貿易協議或談判議題。
央行強調,與美國財政部溝通管道順暢,未來雙方仍將在良好的互動基礎上,持續就總體經濟及匯率政策等議題交換意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