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到底是誰該離開?郭智輝的傲慢與偏見

有一句話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不知道郭智輝聽過沒有。面對台電員工,他昨天傲慢地說:「看不下去可以離開」,郭忘記他自己是因「賴友友」才得以當上大部長,這些員工才是真槍實彈考試進去的,論專業,這些員工一定不會比過郭部長差。而台電被錯誤的能源政策搞到千瘡百孔,不知道誰更該離開?
五一勞動節,上百名台電員工選擇在勞動節集結於經濟部前,表達對政府能源政策的不滿,以及對台電鉅額虧損由全民埋單的憤怒。這些來自電力產業第一線的聲音,理應受到主管機關的高度重視。然而,郭智輝在面對立委質詢時,卻以輕描淡寫的「不太清楚他們訴求」、「不知道要回應什麼」作為開場。
這句「不清楚」,絕非狀況外的坦誠,而是漠視與藐視。台電近年虧損連連,財務壓力巨大;「非核家園」目標下,供電穩定性的隱憂始終未消;員工對於政策方向與公司前景的焦慮,早已非一日之寒。「草綠T行動」是經過發起、串連,並選擇在具指標意義的勞動節發動,其訴求核心——反對現行能源政策、質疑虧損填補方式、乃至部分人支持的「以核養綠」,理應清晰可辨,身為全國最高經濟事務主管機關的首長,若非刻意裝聾作啞,實在難以想像會對此議題「不清楚」。
這種姿態透露的是一種權力者的傲慢:對於不合己意的聲音,選擇性忽略;對於體制內的異議視而不見。這不僅是對基層員工心聲的踐踏,更是對代議士監督職權的藐視。當部會首長以「不清楚」作為面對質疑,實質上已經關上有效溝通的大門,也為後續更為失格的言論埋下伏筆。
緊接著「不清楚」之後,郭部長拋出一連串對抗議者身分與資格的質疑:「100多位是不是都是台電的員工?」、「是代表一定聲音或個人聲音不太清楚」、「他是專家嗎?」。這些提問,看似在釐清事實,實則充滿貶抑的意味。
首先,質疑抗議者是否「都是」台電員工,暗示行動的正當性與代表性可能不足。然而,即使其中摻雜了支持者,上百人的規模已足以構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將焦點放在精確計算員工人數,而非其訴求內容,本身就是一種轉移焦點的策略。
其次,「個人聲音」與「專家」的標籤化,更是暴露郭部長心中根深蒂固的菁英主義與傲慢。難道只有符合官方定義的「專家」,才有資格對能源政策發表意見?那些在發電廠、變電站、線路維護崗位上日夜辛勞,親身體驗政策落地後種種實際問題的基層員工,他們的觀察、感受與憂慮,難道因為沒有「專家證書」,而被歸為無足輕重的「個人聲音」?
這種對實務經驗的鄙夷,以及試圖壟斷「專業」話語權的心態,恰恰是許多政策之所以脫離現實、引發民怨的根源之一。
如果前述言論尚可解釋為溝通技巧拙劣或思維僵化,「他看不下去可以離開啊」這句話,則赤裸裸地展現權力者的冷酷無情與徹底失格。這句話背後所蘊含的訊息是:體制不容質疑,異見者不受歡迎,若有不滿,請自行了斷。
這不僅是對員工基本權利的漠視,更是對管理職責的完全放棄。
這句話還向所有公務體系與國營事業的員工傳遞了一個令人心寒的信號:表達異議可能被視為不忠或能力不足,輕則遭受冷遇,重則可能面臨「秋後算帳」的風險。
台灣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挑戰重重,爭議不斷。無論是「非核家園」的理想,還是供電穩定、電價控制的現實需求,都需要政府以更開放、更審慎、更具溝通誠意的態度來面對。郭智輝在國會殿堂上展現的傲慢姿態、對基層聲音的輕蔑、對異議者的排斥,以及邏輯上的混亂,都與現代民主社會對公僕的要求背道而馳。
當官員已經不再覺得需要向人民解釋,而是只想把異見者一腳踢開。真正「可以離開」的,不是那些挺身發聲的基層員工,而是視民意如敝屣的官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