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達成關稅協議30% 學者從這點判斷「台灣肯定更低」

美中順利達成關稅協議,學者都認為主要是雙方談判意願都很高,美國想避免通膨,中國大陸希望救失業,彼此各有需求,希望傷害尚未出現前踩煞車,此一結果對全球經濟都是好事,將有激勵效果。但對30%稅率由誰吸收,學者看法不同,有人認為是美國經銷商、消費者得吸收一部分,但有學者認為中國廠商得扛,勢將影響企業毛利率。
不過,學者一致認同台灣可以鬆一口氣,一來中國市場好轉,對台出口有幫助,二來中國是最大順差國,如果可以談到30%,台灣肯定更低。
中央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指出,促成此次談判結果是美中都有談判意願,因為如果僵持下去,大家都要付出很大代價,例如美國可能擔心出現疫情期間供應斷鏈危機,中國雖然4月還有拉貨,出口還算不錯,內部除物價通縮外,其他經成長表現還不錯,趕在5月中旬前談出結果,可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失業問題。因此在美中彼此傷害尚未真正發生,此時有雙方都有很強意願,對全球經濟都是好事。
至於談判結果,吳大任也認為有一定合理性,因為中國終究去年對美貿易順差接近3000億美元,所以美對中課的稅率會高一點,中國對美國則低一點。何況30%不見得是中國廠商付,美國消費者、經銷商、代理商也要承擔一部分。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也說,美中談出結果,除了美國可以和緩通膨壓力,中國也有好處,例如之前中國就豁免美國一些項目關稅,就是因為目前拉抬內需還有一段時間,必須維持生產必要進口品,以免出口引擎馬上停掉;美中談判好,至少中國企業馬上會有訂單。
不過,他認為美對中的30%關稅還是不低,而且高於川普第一任時對中國的25%關稅,結果將會壓縮中國企業毛利率,因為美國廠商不會吸收30%成本,中國賣到美國商品向來是低價促銷,如何反映成本?而且中國向來不是商品價格訂價者,而是接受者,最終可能中國有了訂單,工人也回來上班,但薪資變少了,「毛利率會降低,但至少可以救就業」。
吳、邱都認為美中談判成功對台灣是好事。吳大任表示,中國畢竟仍是台灣重要出口國,如果中國無法出口到美國,對台灣需求也會下降,台灣很多上市櫃廠商與中國有重要供應鏈關係,美中恢復貿易,將讓台灣間接波及部分可以下降。
邱達生也說,中國對美國是順差最大國,如果可以談到30%,其他國家不是會更好?台灣最後稅率肯定更低。其次,他說從美英談判成果也可以看到,美英協議也有提到232條國安條款,美國調查的是英國汽車業,台灣則是半導體業,如果英國汽車業是10萬部以下10%稅率,以上才是25%,台灣半導體業也可能採取幾萬片晶片以上及以下不同稅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