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長專訪/彭啓明:用市場機制催動減碳

環境部長彭啓明就任將滿周年,儘管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國際局勢變化快速,但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國家淨零企圖心完全沒有鬆懈,站在企業經營角度來看氣候變遷,是極大機會。
面對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彭啓明表示,環境部已備妥各種配套協助產業。台灣碳定價將採碳費、總量管制碳交易雙軌並進。其中碳費制度今年上路,明年如期徵收,最新估算要繳納碳費的企業家數減少,只剩260多家,且約八成都可適用高碳洩漏風險,碳費可打兩折。
兩大協助方案 減輕業者壓力
至於未來邁向總量管制碳交易,則是創造淨零真實價格,由市場機制來催動減碳。彭啓明認為,政府面對氣候變遷必須務實尋找各種解方,能夠幫企業在國內自己可以減碳,到了國際上也可以減碳,最重要的是,碳定價一定要回到市場機制,絕對不是靠碳費定價來減碳,而是要告訴企業這不是成本,而是一個機會。以下為本報專訪紀要。
問:近幾年排碳大戶增減消長趨勢?如何減輕排碳大戶壓力?
答:從最新的2024年企業營收與碳排數據來推算,首年徵收碳費時,預計將收到超過60億元,比先前估算還多;不過實際上,符合排碳大戶、需繳納碳費的企業家數卻是較先前估算減少,從280家減少至剩下約260家。
分析這個趨勢,收取碳費總金額增加,是代表個別企業的碳排因為營運情況或擴充產能而增加;而需繳納碳費家數減少,則是代表過去幾年企業宣示淨零排放,也隨著碳費即將開徵而確實落實,環境部立場是希望排碳愈少愈好,收碳費不是環境部主要用意,減碳才是。
以最新數據來看,工具機產業僅剩上銀科技需繳交幾十萬元碳費;台積電則因2024年營收成長,碳費較前次估算增加,可能超過10億元。不過明年首度徵收碳費是反映今年排碳情形,仍要依實際情況而定。
觀察預估徵收情形,中小企業幾乎不需負擔碳費,不過不諱言,需繳交碳費的大型企業中,仍有一些是近年景氣比較辛苦的產業,例如中鋼等鋼鐵產業、或是台塑等石化產業,近期將協同財經部會討論要如何協助。
這些產業近年受景氣或國際情勢影響企業毛利,加上屬高碳排產業,即便已努力減碳、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就算是用每噸20元的優惠費率來計算,仍要負擔數億元碳費成本,是很大負擔。
環境部與財經部會討論後,主要有兩大協助方案,包括與經濟部合作的《產業創新條例》,可透過投資節能減碳、淨零技術,支出上限金額提高至20億元;也與金管會合作,導入「綠色資金」,讓企業要改善淨零設備時,可以獲得更多資金支援,加快減碳速度。
高碳洩漏產業 適用兩折優惠
問:面對美國對等關稅衝擊,該如何兼顧如期開徵碳費,又讓企業減壓?
答:對等關稅最終結果尚未出爐,環境部持續分析哪些產業將受第一波衝擊,總統府與行政院的下鄉傾聽之旅,有聽到業界喊出希望延緩開徵碳費的聲音,但碳費制度一定會如期走下去。
環境部在開徵碳費過程也會有讓企業方便的做法,例如與經濟部合作成立輔導辦公室,協助企業執行自主減量計畫,鼓勵企業擬訂減量計畫來確實減碳、適用優惠費率。等到關稅最後的談判結果出爐,還會有新一波對企業的協助方案,一定要讓企業存活,企業如果活不下去,遑論減碳。不過若在對等關稅還沒有答案的情況下即調整氣候政策,恐會太過倉促且草率,所以碳費仍會持續走下去。
問:可適用兩折優惠的高碳洩漏產業有哪些?
答:目前持續與經濟部討論,正在確認最後細節,近期就會公布。環境部主要是參考南韓與歐盟高碳洩漏清單,台灣版本的標準會介於這兩國間,並選擇一個對台灣產業相對有利的做法。
目前可以確定像是水泥、鋼鐵、石化產業,都是國際間有共識的高碳洩漏產業,但有些產業仍有分歧,像是歐盟將半導體視為高碳洩漏產業,但南韓的清單內卻沒有半導體。
觀察半導體產業受關稅衝擊可能不小,因此在與經濟部討論時,就會決定是否要區分得更清楚,例如將晶圓代工的先進製程與成熟製程分開。依現在討論標準推算,預計有八成排碳大戶符合高碳洩漏產業,只要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碳費就可以打兩折,享受最佳優惠。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