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眭澔平挑戰聖母峰「昏迷60小時」險喪命 旅行社緊急發聲

北市街頭暴揍陳沂…打手交保失聯遭通緝 「藏鏡人」仍待查

高學歷真的有用?雖非成功入門票 卻是「選擇權」保障

台電「RE30」低碳電 下月起開賣 每度優惠價4.82元

台電預計6月1日開賣「RE30」低碳電,摻配30%綠電,今年優惠價為每度4.82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電預計6月1日開賣「RE30」低碳電,摻配30%綠電,今年優惠價為每度4.82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經濟部「電價分艙」將上路,台電預計6月1日開賣「RE30」低碳電,摻配30%綠電,今年優惠價為每度4.82元,但限定須先向民間開發商購買綠電後,才可採購台電RE30補足,預期國內半導體國際供應鏈廠商為RE30低碳電主要對象。

經濟部長郭智輝上任時提出「電價分艙」政策,他舉例,電就像高鐵一樣送出來,自由席就是用灰電,指定席用較乾淨、低碳的電,至於商務艙則是完全綠電。換言之,台電電價應分成純綠電、低碳電、以及市電。因此台電推出「RE30」低碳電,預計6月1日上路銷售至12月31日止,7月1日起陸續轉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依台電規劃,RE30銷售對象,主要優先對象為高壓以上且已向民間購買綠電的現行轉供用戶,也就是國內出口、且有RE目標之企業,以目前來看,主要就是國內半導體國際供應鏈。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不與民間綠電業者爭利,台電「RE30」低碳電僅定位為補充性質,限定購買企業須先向民間綠電業者購電,不足部分才由「RE30」補足。

在定價方面,RE30產品摻配30%綠電,綠電每度是6.3元(不含營業稅及轉供費),70%為市電價格。台電認為,6.3元高於綠電市場行情5.5~6元,可引導企業於市場購買不足部分才向台電購買,避免與民爭利或影響開發商銷售。

台電主管表示,有RE需求的大型國際供應鏈廠商,因大量購買,還是會優先直接向開發商購電,直接綁定20年,成本也較低;但有些較中小型供應鏈廠商,無法包下案場、或是買不到那麼多綠電,就可採購RE30低碳電來補足。

依台電規劃,企業單一電號購買RE30低碳電上限為1億度(含3,000萬度綠電),下限為100萬度(含30萬度綠電),惟因定位為「補充性質」,因此採「一年一簽」,轉供期間定為一年。用戶可在100萬度至1億度範圍內,以10萬度為單位購買所需度數。

台電表示,RE30 採「市電搭配綠電」模式銷售,30%綠電部分為每度6.3元(不含營業稅及轉供費),加上70%市電,RE30平均每度為4.88元。

為鼓勵企業響應減碳,2025年底前轉供的綠電可享早鳥優惠價每度6.1元,RE30平均每度為4.82元。2026年1月1日起則恢復為原價每度6.3元,市電部分則按一般用電方式計算與供應。

綠電 台電 E3

延伸閱讀

淨零排放從培育社區推手開始 台南把空口化身具體行動

興達、大林接連啟動遭批 台電:機組依法可以開

彰化二水300多戶停電 台電中午搶通復電

桃園1日2起停電惹民怨 逾5600戶停電竟是這2原因

相關新聞

新台幣勁升逾1角 再現「2」字頭匯價

受到美元指數持續滑落,跌破99;26日早上台北外匯經紀公司新台幣匯價以30元整數開盤,升值2.3分;隨後15分鐘內就升破...

美債殖利率狂飆衝擊全球 為何讓日圓更難出現甜甜價?

美國政府公債20年期和30年期的殖利率,上周連續兩天站上5%大關,不僅再度掀起市場巨浪,引發投資人憂心美國財政赤字惡化和經濟情勢與股市的走向,同時,市場也關切美債傳統「避險資產」的光環正在消失中。

簡立峰專欄/黃仁勳拋通用機器人 但距離實現還有多遠

每周一推出「簡立峰專欄」,簡立峰為國內知名AI專家,現為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創新經濟顧問、曾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憑藉其縝密分析與深度觀察,帶領讀者全方位掌握AI核心脈動。 輝達執行長(NVIDIA)黃仁勳在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主題演講時,看好「通用機器人」將是下一個兆級美元產業,各大科技公司也接連宣布投入機器人開發計畫,什麼是通用機器人?機器人熱潮將會是下一波AI技術革命?

安聯投信:台股聚焦五方向、布局四主題

安聯投信台股團隊表示,因關稅與匯率而下修,但整體企業獲利仍有望成長,布局應更重視基本面與評價面。方向可聚焦市占率提升、滲...

數位孿生超強技術 打造世界模擬器 助攻AI進化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在台北電腦展前的舉行的主題演講中,多次提到「數位孿生(Digital Twin)」。什麼是數位孿生?...

亞洲台灣商會考察 駐印度代表盼更多台商前進

亞洲台灣商會代表赴班加羅爾考察,也與日、韓企業代表交流,期盼能獲得更多投資訊息,駐印度代表葛葆萱對此表示,希望目前在印度...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