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講堂/在台推綠能 面臨社會不信任

國內再生能源的發展受限於自然資源、能源以及土地等,可以說是瓶頸重重。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趙家緯指出,目前最大的考驗其實是社會瓶頸,也就是公民參與及社會共識,而中央也不應輕忽與地方的協調工作。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表示,以太陽能為例,在台灣的推動是一條艱辛的路,關鍵挑戰在於台灣起步晚、電力市場結構特殊,以及社會對綠能的不信任。從國際比較來看,目前德國已併網約三百萬個太陽能案場,人口約八千萬人,用電量約五千七百億度,約是台灣的兩倍;而台灣目前僅約七萬個案場,顯示整體發展仍有很大空間。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高銘志指出,台灣綠電若從半導體需求來看確實供不應求,未來再生能源發展上,二○三五年每年約增加百分之二點八,也就是每年增加八十四億度電,用電需求大部分都是在工商業和製造業,家戶用電成長較少。屋頂型光電補助很多,但是否會因此大幅成長還有許多不確定性,而地面型光電必須做好社會溝通、環境保護和社區回饋的重點工作,但台灣在這方面還需要更多努力。
過半數人對綠電目標悲觀
趙家緯表示,再生能源的發展面對技術、市場(價格)、社會瓶頸三種瓶頸,面對天災的結構加強上,相關技術也已在進步;光電價格部分,二○○九年每度電十一元,現在最便宜的收購價格已經降到三點八五元。目前社會對於再生能源占比理解上,百分之十五正確、百分之廿八不知道、百分之卅六則低估,而有高達百分之五十三認為再生能源的目標沒辦法達成。
趙家緯說,現在很多人仍覺得光電就得砍樹種電和毀農,但其實現在主要都是發展屋頂型光電,二○一六年有九成民眾認為再生能源發展是應該走的路,但到了二○一八年支持度卻降到七成,這是需要被克服的地方,否則綠能要繼續發展就得付出更多的代價,顯見社會瓶頸是目前最大的考驗。
趙家緯表示,從這次颱風吹壞的屏東佳冬鄉海上太陽能光電場的案例來看,本計畫為中央主導的計畫,然而最熟悉在地情況與資源調度的地方政府,卻是等到新聞報導才知情,這有可能拖延了災害應變速度。回顧我國最初採納光電的養水種電經驗,凸顯地方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往後若要繼續試驗海上光電,中央實在不應輕忽與地方的協調工作。
政策不該只靠補貼推進
趙家緯說,光電不僅可改善耕作環境,其經濟效益也為拋荒農地帶來轉機,對於農產收益微薄、生產條件不佳,如貧瘠、缺水、運輸不易等,或因勞力老化短缺,而休耕廢耕的農地;售電的穩定現金流可降低農場經營風險,提高農民投資新技術與設備意願。
外界對太陽能誤解太深
蔡佳晋則表示,國內對太陽能的許多誤解,如「有毒」、「有眩光」、「會改變微氣候」,進一步加深了社會抗拒。政府應該強化科學溝通、提升民眾認知,讓政策不只是靠補貼推進,而是靠信任與需求自然驅動。
他強調,太陽能模組並不具有毒性,回收率也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遠高於目前僅有約百分之二十回收率的電子廢棄物。至於外界對於種電造成土石流疑慮,蔡佳晋指出,目前台灣尚未有太陽能被土石流沖毀的案例,雖有如日本過往曾發生相關事件,但台灣在水保審查與環評方面已有嚴謹機制。以高雄大樹鄉案為例說明,該案的第二期因水土保持審查未通過,業者配合撤案,這顯示制度運作仍有其保護作用。他認為「要相信科學、尊重環評與水保機制」,若程序合格、地質可行,就應支持其發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