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豐原五口被詐團掏空走絕路 議員指這兩人是「幕後黑手」

轟檢方「執行上面的任務」 柯文哲怒嗆:彭妻筆錄要不要拿出來?

國人平均39.63歲啟動退休規劃 磊山保經:利用「三大支柱」分齡啟動

退休金理財示意圖。圖/AI生成
退休金理財示意圖。圖/AI生成

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退休準備卻出現明顯遲滯現象。根據《2025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顯示,國人平均啟動退休規劃的年齡已延後至39.63歲,且近七成民眾每月儲蓄退休金低於一萬元,顯示退休意識雖逐漸被喚醒,實際行動仍待強化。磊山保經提醒,退休不應是隨年齡被動倒數的事件,而是關乎每個人生活主導權的選擇題。利用三大支柱愈早啟動,越能保留未來選項。

「退休規劃的關鍵在於方向感,而非資產多寡。」磊山保經新竹營運處資深業務副總鄭家袖指出,許多民眾將退休視為遙遠的財務議題,實際上更應視為一場有目的的生活設計。她強調,應從個人生活想像出發,思考「退休後我想住在哪裡?誰會陪在身邊?每天如何度過?」這些場景描繪不僅能提升參與感,也有助於推算實際所需的財務規模,進而形塑出更貼近自身價值與節奏的退休藍圖。

結合多年實務經驗,鄭家袖歸納出「退休財務三支柱」架構,作為個人規劃與檢視退休準備的重要參考。第一,醫療保障:隨年齡增長,重大醫療支出將對退休資產造成壓力,提早安排保險與應變金是必需選項。第二,長照預備:根據政府估算,平均每人失能需長照7.3年,民眾應預留照顧自己的尊嚴資金,讓未來能保持基本生活自主與選擇的權利。第三,資產傳承:退休非終點,提前布局財務與稅務配置,實踐「留愛不留債」的願景。這三大面向涵蓋風險轉嫁、現金流延續與價值傳遞,是判斷退休系統是否「有韌性」的關鍵指標。

鄭家袖指出,多數民眾雖有退休意識,卻常停留在「不知道怎麼開始」。她建議可依據不同的人生階段、責任型態與財務彈性,找出屬於自己的起步節奏。

對30歲族群:時間就是資產,退休雖遠,但「時間」就是最大資產。可從每月小額定期定額起步,培養儲蓄與保障習慣,即使3,000元,也是在為未來預留選擇。

對40歲族群:將自己納入家庭資源規劃,責任壓力最重,常優先照顧他人而忽略自己。建議先完善風險保障與退休規劃,再安排子女教育基金,將退休預算正式納入家庭收支。

對50歲族群:調整資產結構,打造現金流,即使起步稍晚,仍有10至15年可規劃。此階段應聚焦資產重整與現金流設計,善用短繳年金與傳承型工具,兼顧生活、照護與資產安排。

磊山保經提醒,時間是複利效果最強大的推手,提早佈局,就能讓未來擁有更多選擇,關鍵在於是否願意從「現在」開始。民眾可諮詢專業的保險從業人員,從家庭保障開始進行全面性的盤點並擘劃未來目標,讓自己能邁向更安心、更有尊嚴的未來。

長照 退休規劃 儲蓄

延伸閱讀

新北議會本會期通過891件議案 8/20臨時會再戰

合作金庫人壽15週年推出免費15小時照顧服務 邀請員工、家人 1起衝刺 5畏挑戰!關鍵守護長照家庭

屏東長照住宿式機構使用者補助今起申請 最高補助12萬元

減輕長照負擔!高市推住宿式機構補助 7月1日上路

相關新聞

台幣收盤前差點破28.8元 央行出手拉回28.828元作收

台幣升勢強勁,下午2點之後數度觸及今日盤中最高點28.8元,為此,央行也再度出手拉尾盤,終場將匯價從28.8元拉回8分至...

泰山欲追回36億元「扣押執行發現帳戶歸零」?街口董座胡亦嘉回應了

泰山(1218)入股電支龍頭街口母公司街口金科涉訟,泰山對街口金科提起返還36億元股款5月經一審判決勝訴,並得假執行,傳...

投信投顧公會改選 丁紹曾與張雍川得監、理事最高票

投信投顧公會3日舉行第十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選出七席監事及23位理事,監事最高票為凱基投信董事長丁紹曾、理事最高票為國...

國銀獲利高點、員工貢獻反下滑 央行點出背後「分母效應」

中央銀行最新公布第1季本國銀行營運績效季報出爐,稅前淨利創歷年同期新高,不過因員工人數變動,拖累國銀員工平均獲利貢獻度略...

新台幣強升1.91角穩坐最強亞幣 暌違3年收盤再現28元

美國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淡化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金融市場正面表態,美股領漲之下,台灣上演股匯雙漲的戲碼,新台幣兌美元更是...

12強冠軍紀念幣預購中籤名單出爐 未依期限繳款將視同放棄

為慶祝我國國家代表隊於2024年11月24日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奪冠,央行委請臺灣銀行採預購登記制公開發售「2024年第...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