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搶先用新EUV 台積電考量成本效益策略大不同

台積電、英特爾與三星競逐製程技術,持續受到各界矚目。相較於英特爾將於2026年量產18A時導入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技術,台積電2028年量產A14製程仍不會採用,兩大廠策略大不同,主要是台積電基於成本效益考量。
英特爾(Intel)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先前認為,反對使用艾司摩爾(ASML)的極紫外光(EUV)設備是錯誤決策,拖累英特爾晶圓代工事業欠缺能力。使得外界高度關注英特爾與台積電導入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High-NA EUV)設備進展,並視為雙方競逐製程技術的指標。
台積電在去年技術論壇釋出A16製程不會採用High-NA EUV設備的消息,當時全球業務資深副總經理暨副共同營運長張曉強說,他喜歡High-NA EUV設備的性能,但不喜歡它的價格,成本非常高。
英特爾則傳出已全數包下ASML當年預計製造的5台High-NA EUV設備,與台積電策略大相逕庭,引發各界矚目。
台積電在日前的技術論壇進一步釋出A14製程也不會採用High-NA EUV設備;反觀英特爾預計2026年量產18A時就將導入High-NA EUV技術,再度引發熱議。
張曉強說明,台積電在每代製程技術都試圖將光罩增加數量控制在最低,這對成本效益至關重要。A14製程不採用High-NA EUV設備關鍵就在於成本效益;若使用High-NA EUV技術,製程成本可能比傳統EUV高出多達2.5倍。
據半導體業者表示,台積電與三星(Samsung)在改採環繞閘極(GAA)架構的策略也大不同。台積電決定今年下半年量產的2奈米製程才改採GAA架構,三星則搶先在3奈米製程改採GAA架構。
業者指出,外界原先預期三星在GAA架構發展將挾經驗優勢,可望在2奈米製程超前台積電,結果台積電3奈米製程穩定度高,充分掌握近幾年AI龐大商機,2奈米也進展順利,將如期於今年下半年量產,並持續居領先地位。因此單以英特爾搶先使用High-NA EUV技術,仍難以論定英特爾就能搶回領導地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