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成太陽能廠「壓力測試」 童子賢:台灣要認清楚自己條件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太陽能電廠遭吹毀畫面令人觸目,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被提問時指出,他一向的觀念是「再生能源」的再生二個字是「溢美之詞」,因為可以「再生」的只有太陽(因為還繼續存在50億年,以人類歷史尺度可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太陽能板」實用年限只有20年就必須廢棄,人造的太陽能板,無法符合「再生」二個字。甚至遠不如核能發電廠可以使用60年。
而且廢棄物所占據的空間是核能發電廠的百倍以上,對於土地與自然環境的衝擊,更在核能發電廠之上,因此他認為「再生能源」與「綠能」的用詞,有溢美之嫌。
被問到台灣這次颱風造成大量太陽能板的損壞。童子賢表示這是一次「壓力測試」,用來檢驗台灣的環境條件是否適合大量的太陽能板的設置?這次颱風將設置3年不到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大量破壞,大量太陽能垃圾與大量污染物質疑慮,成為一次壓力測試,「讓我們對『綠能』是否真的對環境友善,提供了檢視的機會」。
童子賢認為無論是太陽能發電或風力發電,面對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珍貴,為了避免大量破壞環境與避免嚴重衝擊農業生產(他認為農業生產是國家韌性的一環,是戰略產業,不宜破壞),綠能在台灣一定會面臨「設置極限」,值得三思。
他17日表示任何自稱為「綠能」的能源種類,一定要展現出真正對環境友善的成果,才能有「綠」的貢獻,否則一味自稱為「綠能」卻威脅環境生態、威脅水土保持、威脅農業生產,就失掉「綠能」本意了。對地球面臨的環境影響也缺少友善的幫助。
他再一次提醒,以台灣目前的用電,如果全部用太陽能來發電,必須是10.5個台北市的面積的二倍。
他說包括陽明山、基隆河水岸在內的台北市面積是271.8平方公里。而太陽能發電需要10.5個台北市面積才能滿足台灣「白天的用電」,而夜間沒有太陽,為了滿足夜間用電,必須再「額外」設置大約70%的白天發電設備(10.5個台北市面積的太陽能板),並且使用昂貴的「儲電」設備,才能滿足「完全綠能」情形下的台灣夜間用電。童子賢給了一個評論:「在寸土寸金的台灣,這是天方夜譚」。
因為夜間沒有太陽,所以必須白天發電,然後動用昂貴的、龐大的「鋰電池儲能設備」把電存起來,晚上再放電使用。他評論這是昂貴且浪費能源的做法(充電、放電過程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效率,會損耗相當比例的電能)且昂貴無比又不環保(鋰電池充放千次至數千次就會報廢),如此一來缺點很明顯,首先100%的白天用電+70%的夜間用電需要廣大土地面積來發電(童子賢根據台電統計資料指出,台灣的產業與生活型態在凌晨四點用電谷底,仍然達到白天中午尖峰時段的60%~70%),占用土地面積,衝擊農業與影響自然生態很可觀。其次因應夜間使用電力的充電放電設備成本高昂,充放電過程能源損耗驚人不符環境保護初衷(以鋰電池在夜間供電,每一度電的成本可能會倍增)。再其次,太陽能20年使用年限到期,垃圾量驚人。甚至使用年限未到期,但是經歷天災例如颱風來襲,都會製造驚人的太陽能板廢棄物。
而且暴露在高度空污的台灣環境下的太陽能板,因為長期蒙塵與蒙受油污,需要定期清潔養護,雖大部分業者承諾採用清水處理,但面積龐大很難監理,若清水去油效果不佳時,若有不肖人士使用酸性或鹼性清潔劑,以幫助恢復太陽能效率,他自問難道太陽能的清洗過程,不會污染土壤或魚塭?
他反問:經過太陽能板清潔劑影響的農田與魚塭、池塘,所產出的農產品與水產恐怕疑慮重重。他因此主張台灣的能源政策制定時候,要認清台灣屬於地狹人稠的事實。童子賢指出,台灣應該取法瑞士的經驗,瑞士土地面積是台灣的1.14倍,但是瑞士使用了占電力28%~37%的核能發電,配合充沛穩定的高山湖泊水。而台灣缺乏像加拿大、澳洲、中國大陸的龐大的土地,來供應太陽能發電。
關於台灣現在不做環評就通通綠能設置,有其歷史因素,但是後遺症也很驚人。其次,太陽能努力多年,到了2023年,發電量也僅占台灣用的電4.6%,但已經遍布魚塭、山坡、池塘,若要達成RE100(100%電力為再生能源)恐仍是遙遙無期。
訂閱《科技玩家》YouTube頻道!
💡 追新聞》》在Google News按下追蹤,科技玩家好文不漏接!
📢 TORRAS FlexLine 67W充電器開箱!1秒收納伸縮線 Switch 2也能快充
📢 4G、5G便宜資費懶人包/5G方案399元最划算、4G吃到飽繼續降價
📢 蘋果秋季發表會他篤定是9月這天!除了iPhone 17系列還有新品亮相
📢 Google新品發表會傳8月登場!除了Pixel 10爆料共9款新品亮相超期待
📢 2025台灣蘋果BTS方案起跑!贈品自由配最多8選1省1萬6 優惠資格一次看
📢 免費貼圖4款!陳傑憲+自取名字陪你到明年、厭世上班族這一款超好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