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立見/企業轉型 選擇比努力重要
Intel新執行長陳立武上任,股價大漲。市場的期待不難理解,這家半導體巨頭這幾年被台積電(2330)和AMD夾擊,已經走到了必須轉型的關鍵時刻。股價的短期飆升,反映的其實是一種「變革的賭注」,投資人下注Intel這次會痛下決心,做出真正的選擇。
但企業的轉型,從來不只是換個CEO這麼簡單,如果組織的問題沒有解決,市場很快就會發現這場變革只是表面功夫,股價漲得快,跌得只會更快。
Intel不是第一家面臨這種困境的大公司,當企業規模擴大,市場地位穩固,內部結構就會變得愈來愈複雜,決策速度開始趕不上市場變化。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內部部門開始各自為政,變成擁有獨立利潤中心的「小王國」,維護自己的利益變得比推動創新更重要。當內部競爭大於外部競爭,每個部門都寧可重複投資,也不願意共享資源,公司運作的效率就會開始下降,而這種「穀倉效應」,往往比市場競爭來得更致命。
這就是大企業的轉型悖論: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穩定變得比創新重要,決策的核心從「做對的事」變成「不要犯錯」,企業的靈活性就會逐漸喪失。有時候,市場上看起來「無能」的大公司,並不是因為裡面的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決策機制的成本已經高到讓他們無法行動。
看看AMD的例子,就能理解轉型的本質其實是選擇,而不是努力。2014年,蘇姿丰剛接掌AMD時,這家公司已經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市場份額幾乎被Intel碾壓。但她第一步不是急著投入研發,而是砍業務。她砍掉了75%的產品線,把128條縮減到32條,甚至放棄了一年3億美元營收的嵌入式業務,然後把所有資源押注在高效能運算和Zen架構處理器的研發上。
當時市場一片唱衰,AMD股價曾單日暴跌23%,但18個月後,Zen架構的成功讓AMD重新崛起,市值翻了數十倍。她做的,不是讓AMD更努力,而是讓AMD變得更專注。
這其實就是大企業轉型的第一個關鍵點:選擇比努力重要。選擇的本質是放棄部分過去的努力,但沒有放棄就沒有真正的轉型。
這是一個常常被忽略的事實,當企業變大,每一個決策都會牽涉到龐大的既得利益,每做一次組織調整,就會影響到無數人的生計。大部分的企業領導者,並不是不知道該轉型,而是因為這個過程涉及太多利益交換,導致決策變成一種妥協,最後變成「不痛不癢的調整」,失去了轉型本該有的力度。這也是為什麼,企業轉型其實不是科學的數學問題,也不是物理問題,而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心理學和政治學的問題。
很多人以為,企業變革失敗是因為技術錯誤,戰略方向不對,但事實上,最大的阻力往往來自內部。歷史上許多變法的失敗,都不是因為改革沒有道理,而是因為當一個體系運作太久,它的權力結構已經固定,任何改變都會觸動既得利益者,而這些人往往會用盡一切手段來阻止變革發生。
王安石變法失敗,不是因為他的政策錯誤,而是因為他試圖快速改變利益分配結構,導致舊勢力全面反撲,最後變法被推翻;清末的戊戌變法,同樣是因為觸動到傳統官僚體系的利益,最終在100天內就被扼殺。
市場比歷史更殘酷,它不會因為你過去的成功就給你更多時間,如果一家公司沒有辦法果斷做出選擇,該捨棄的業務不砍,市場自然會替你做決定,只是到那時候,選擇的主導權已經不在自己手上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能不能成功轉型,並不取決於 CEO本身有多優秀,而是他有沒有能力對抗內部阻力,真正做出選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