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輔助駕駛 汽車智駕終點站
你願意把生死交給一套沒有道德判斷、也無法被追責的演算法嗎?
當小米將「小米智駕」改名為「小米輔助駕駛」,就不只是文案上的轉彎,而是一場集體科技觀的剎車。理想、蔚來、哪吒汽車等中國品牌也同步調整說法,似乎一夜之間,車廠不再高喊自駕革命,而是默默轉向強調「輔助性」與「人機共駕」。
這樣的趨勢,未必代表技術退潮,反而可能是一種高度務實的選擇:輔助駕駛才是汽車智能技術最理性、最實用的終點站。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標準,自動駕駛共分為六個等級,從L0到L5。Level 2(部分自動化)目前是市面上最常見的狀態,駕駛需隨時保持警覺,系統可協助維持車距、車道置中與自動煞車。從特斯拉的Autopilot到比亞迪的DiPilot,多數品牌都落在這一層級。
Level 3以上雖然已有測試場域,例如Mercedes-Benz的Drive Pilot,在德國與美國特定路段可合法上路,但推廣這類技術極為受限。它要求限定區域、低速環境,還要配置嚴密的責任移轉機制,駕駛人必須在系統通知時即時接手,否則後果自負。這意味著,所謂「高階自駕」,即使技術具備,法律與社會條件仍未能跟上。
事實上,自駕系統的風險從未消失。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統計指出,2023年全美涉及自駕系統的交通事故中,特斯拉相關個案占比高達74%。其中相當一部分與駕駛人過度依賴AI有關。例如,一些使用者誤以為系統能自動辨識所有突發情況,故反應延遲,最終釀成事故。
過度行銷,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誤安全感。AI輔助系統本質上仍依賴感測器與演算法邏輯運作,一旦遇上光線反差大、施工路段、突發障礙物等不在模型訓練範圍內的情境,就可能出現錯誤的決策。若系統在毫無預警下判斷錯誤,駕駛即使雙手放在方向盤上,恐怕也難以及時挽回。
回到駕駛本身的社會契約基礎:人類學開車,代表承擔責任、保持專注、對行為結果負責。當汽車系統部分接手這些角色,我們該如何重新界定「過失」與「責任」?若自駕系統肇事,肇責應歸車主、車廠,還是軟體供應商?法律尚無一致解方,保險機制與監理制度也尚未形成共識。
於是,愈來愈多車廠選擇後撤一步,不再宣稱「無人駕駛已來」,而改為強調「輔助駕駛提升安全」。這樣的策略,不只是為了合規,更是避免在技術未成熟的階段過度承諾。比起設計一台「完全不需要人」的車,更可行的是打造一輛能在人類疲憊、反應不及時的時刻主動輔助、但仍由人負責的車。
對駕駛者來說,輔助駕駛提供了剛剛好的控制感平衡。它降低長途疲勞與駕駛壓力,提升安全性,但又不剝奪人類介入的可能。與其幻想開著無方向盤的膠囊在城市穿梭,不如承認大多數人其實更希望在關鍵時刻能握住主控權。
科技發展的邊界,從來不只是技術本身,而是制度與社會心理能否同時承接這項創新。AI能開車,不代表社會準備好讓它「自己上路」。輔助駕駛之所以務實,不在於它技術落後,而在於它懂得進退之道:不搶走人的主導權,也不假裝自己萬能。
與其追問自駕車什麼時候真正上路,不如反問自己:當車子出錯,誰來負責?當方向盤真的消失時,是否也意味著我們失去了那一點點,改變命運的自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