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市汽車失控衝撞「車頭全毀」 公車慘遭追撞5車擠一團8人受傷

台鐵旅客施暴頻傳 研擬員工配置辣椒水、1情況強制下車

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移工議題 企業人權新挑戰

台灣在全球永續的作為雖然已逐步展現社會影響力與國際能見度,但台灣企業過去長期忽略企業人權,加上國家在推動企業人權的政策上沒有足夠積極的作為,導致台灣在國際上長期以來被點名為人權高風險國家之一。

台灣的強迫勞動問題雖不像其他發展中國家那麼普遍,但在某些行業中,尤其是漁業、外籍移工、建築業等,仍存在部分案例和挑戰。以下是幾個涉及強迫勞動的案例:

一、漁業移工剝削

台灣的遠洋漁業規模龐大,但多次被曝光涉及剝削外籍移工。許多來自印尼、菲律賓的漁工長期在遠洋漁船上,工作條件惡劣,無法享有合理的工資和休息時間。根據2019年環保團體「全球漁業監督」報告,部分漁工遭受長時間工作、暴力對待、欠薪等待遇,這些狀況都符合國際法下的強迫勞動定義。

國際組織和人權團體批評台灣對漁業勞動問題監管不力,呼籲加強對漁船管理及保障移工權益。政府近年來逐步改善勞動法規,推動《漁業三法》修正,規範外籍漁工的工作條件,但問題依然存在。

二、製造業外籍移工剝削

台灣製造業特別依賴外籍移工,主要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然而,部分工廠違反《勞基法》,工人面臨過長工時、工資被剋扣、未被允許更換雇主等情事,也被視為現代奴隸制和強迫勞動的形式。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和NGO的調查,外籍移工經常被迫支付高額中介費用來取得工作簽證,結果陷入債務,無法自由轉換工作或回國,護照又被雇主扣留,限制行動自由。

三、家庭幫傭勞動剝削

台灣約有70,000名外籍家庭幫傭,主要來自印尼和菲律賓。根據調查,許多家庭幫傭面臨工時過長、工資過低以及精神或身體虐待的問題。

這些移工多數在家庭內工作,難以受到勞動法規的保護,部分人被限制自由或無法享有基本的工作權益。雖然政府已公告《家庭工作者保障法》草案,但立法進程緩慢,許多家庭幫傭的權益仍未得到有效保障,這類勞動剝削行為在國際標準下,可能構成強迫勞動。

四、建築業剝削和安全問題

台灣建築業中的外籍移工經常從事高風險的工作,但他們的工資相對較低,工作條件惡劣。有些工人無法自由離職,甚至遭遇雇主暴力威脅,與強迫勞動有相似特徵。政府正在強化對建築業的監管,但現實中各項勞工安全事故仍然屢見不鮮。

菲律賓 移工 人權

延伸閱讀

端午節若為休息或例假日 雇主應安排補假1天

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企業人權盡職調查 別輕忽

身體感受地方事!跟移工上漁船、陪老人做回收 「每個故事都是新考驗」

回收處理業開放移工 環境部:估引進千人

相關新聞

「百萬名車」開進醫院開刀房!高雄榮總醫護新同事「阿幫」能搬能走還懂得借過

紓解醫護人力吃緊與工作負荷,工研院攜手高雄榮總導入醫療物流AI機器人「阿幫」,這台堪稱「百萬名車」的智慧幫手,取代傳統人工推車,是負責運送血品與衛材的快遞員,能靈活穿梭院區走廊與開刀房,還會主動禮讓醫

統一 Dream Plaza 進度曝光!羅智先親揭:改造金額以10億元為單位

外界關注統一集團(1216)接手原誠品信義商場、預計打造為全新百貨商場「Dream Plaza」的進度與開幕時程,董事長...

影/施振榮領軍打造零碳船 保利馬壹號今高雄下水

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領軍的保利馬公司,今天在高雄興達港舉辦首艘零碳排未來船「保利馬壹號」(Porrima P111)下水典...

搞懂銀行核貸邏輯 房貸搶到最高成數!專家:收支比、負債比大不同 年收入差近倍

房價居高不下、房貸政策趨嚴,對許多首購族而言,現在買房是一場需要精算與理解制度的挑戰。「阿宅地產顧問」蕭大立表示,由於央行加強金檢,部分銀行核貸條件從衡量「負債比70%」調整為「收支比200%」,代表月收入至少需為支出總額的兩倍,才可能取得最高成數貸款。想依傳統「333原則」讓每月房貸負擔在1/3以下已難實踐,他提供一套簡易公式,先評估自身每月可負擔房貸出發試算,快速推估能買到的房屋總價。

漢翔:今年目標交18架高教機 無人機反制系統測試中

漢翔指出,去年營收再創新高,歸功民用業務訂單回升、空軍機隊維保挹注,儘管高教機面臨供應鏈斷鏈挑戰,今年目標再交付18架;...

減量推大案!市調:4月預售案來客、成交都增加 房市燈號續亮綠燈

住展雜誌發布最新預售市場調查,4月雖有川普關稅風暴,但在業者改變策略只推大案,供給量減少下,預售案來客組數、成交組數均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