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數工會亂象頻出 中鋼、台電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複數工會近年在台灣逐漸普及,本意是希望透過多元工會,提升員工權益與企業治理品質。然而,實務運作中,部分非主流工會為了刷存在感、爭流量,拿到麥克風後不惜走偏鋒,以極端言行自豪,卻忽視比例原則與企業整體利益,最終讓本應互利共生的勞資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以產業模範生中鋼為例,新進員工錄取率只有5%到7%,可以說是職場界的台、清、交,中鋼人幾乎都可以掛上「菁英」二字;中鋼集團上萬人,旗下二十多家子公司,每位董事長更是萬中選一,人中之龍的代表。
不料,近期中鋼集團的非主流工會,竟在公開場合高舉大字報,點名辱罵集團子公司董事長「不要臉」。這種簡化粗暴的言詞,像菜市場吵架,不像在爭取勞權,不僅失去理性對話空間,更是在否定集團選才機制,嚴重喪失比例原則。
中鋼集團非主流工會喊得愈大聲,愈暴露自身氣質的底蘊,當外界看到這樣的場景時,對中鋼集團的形象是加分還是扣分,不言可喻。
再看台電。南台灣水災,停電災區搶修如火如荼,前線技術人員在野地吃便當的照片,原本是勞苦功高的真實寫照,結果被有心人質疑「擺拍」,還酸言酸語,這種「打擊自家人」的本事,比天災的破壞力還猛,外部敵人還沒動手,內部就先自己踩一腳。
工會的存在是為了讓員工過得更好,進而讓企業更壯大,形成正向循環。但觀察最近中鋼與台電案例,非主流工會似乎更愛八點檔的內鬥劇本,用辱罵刺激換點擊率,拿人身攻擊換流量,學起劣質政客攻擊對手的手法,把企業自家人推向輿論火坑,這樣還需要外部敵人來破壞形象嗎?
工會的核心初衷是為了保障員工權益、提升工作環境與條件,使員工能夠安心工作、發揮專業,進而促進企業成長與競爭力,這是共榮良性循環,企業好、員工才有更穩固的保障。
然而,部分非主流工會卻悖離這個基本邏輯,利用罵街、羞辱來吸引關注,打擊自家企業形象的同時,外界看到的不是團結的專業團隊,而是充滿內鬥的灑狗血劇情,優秀人才可能因此怯步,合作夥伴也會觀望,最後被害的,是所有員工的飯碗。
真正的存在感,不是靠喊「不要臉」的分貝高低來證明,而是讓員工和企業一起變好,網路社群粉絲按讚,應來自於年年加薪、獎金飽足。相反的,非主流工會煽動性語言、羞辱式攻擊只能短暫成就少數別有用心的個人,對大多數員工沒有任何好處。
主管機關更應正視此類亂象,檢討相關規範,確保工會競爭不偏離初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